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前景 >> 清朝十二帝的组像当中,只有溥仪是黑白照片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具有很多特殊的地方,比如溥仪经历很特殊,还有当时他的造型也很特殊,从留下来的很多照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溥仪的造型是比较前卫的,与当时其余人的造型有很大区别。
除了造型独特之外,我们还发现一个更加独特的事情,就是在清朝的12个皇帝当中,其余的皇帝都有一副一米多长的严肃朝服像用来挂在奉先殿里祭祖用,只有溥仪的是一张黑白照片,有人就好奇了,为何只有溥仪的是照片,难道同治与光绪时期没有照相技术么?
01为何只有溥仪是照片
事实上,之所以只有溥仪的是照片而不是朝服像,其中是有两个让人十分无奈的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溥仪年仅六岁就已经宣布退位了,根本就来不及去画朝服像。按照清朝的正常规矩和仪式来看,一般皇帝到达成年后,就要接受清朝皇家御用画家机构清宫造办处如意馆,进行为期接近半年的朝服像绘画。
这个朝服像要求很高,除了需要穿着朝服之外,表情还要十分严肃,画家需要花费半年左右时间方可搞定,因此很多皇帝对这个程序还是比较头疼的,但是考虑到以后自己在子孙后代面前的形象,也就只能忍了。
而溥仪呢,还没有等到成年,就已经被迫退位了,所以他当时没有机会画朝服像,后来挂在奉先殿的自然也就没有朝服像,只有黑白照片了。
第二个原因是溥仪自己的性格导致的,在溥仪后来成年后,其实是有机会穿着朝服去进行绘画的,可是前边也已经说过,这种朝服像,动不动就要穿着朝服画几个月,溥仪根本就无法忍受这种枯燥的生活。
再加上溥仪自己的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变化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更加喜欢的是把头发辫子剪断,穿上帅气西装,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溥仪的照片,几乎都是西装革履的造型,很少有溥仪穿着朝服的照片。
正是因为性格的特殊性以及时代的悲剧性,导致原本应该画朝服像的溥仪没有机会进行绘制朝服像,只能以不太严肃庄重的黑白照片代替朝服像,与其余皇帝显得格格不入,恰似在无形之中把溥仪一生的特殊性凸显了出来。
02同治光绪时期没有照相技术么?
从现存的史料和照片来看,同治时期已经有照相技术了,只是同治19岁就去世,因为娶老婆受到慈禧限制与阻碍的原因,同治一直都是闷闷不乐的,要么就躲起来不见人,要么就去八大胡同玩耍去了,想要给同治拍照,还是有点难度的。
当然同治也是有照片留存下来的,只是这种照片的数量很少,并且也都是一些生活照,与朝服像相比,严肃性与庄严性都不行,再加上当时的技术也很难把一张黑白照片弄成一米多长挂起来,所以自然就算同治有照片,也不会用照片代替朝服像的。
这样干一方面违反祖制,另外一方面显得与祖上其余的皇帝格格不入,很明显是不可行的,除非像溥仪那种是没有办法,才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是但凡有点办法,谁又会愿意委屈自己呢。
光绪时期的照相技术就更加成熟了,慈禧有很多生活照,比如装扮成观音的照片以及各种摆造型的照片应有尽有,我们现在随便一翻就会找到很多,光绪虽然自己不喜欢拍照片,但是也不影响被人偷拍留下一些照片。
可是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些照片最终都仅仅是用来作为一种纪念保存下来的,根本不能拿去奉先殿挂着,也没有谁愿意把这些并不庄重雅观的生活照拿去给后人欣赏观看,试想一下慈禧的那些装X照片要是挂在奉先殿,后人看了会有何感想,关键那个年代照相机像素还不高,看起来那些黑白照片实在丑的不行。
综上所述,在同治以及光绪时期,并不是没有照相技术,而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同治与光绪留存下来的照片比较少,一方面是两人都被慈禧控制着,活动范围有限制,另外一方面是两人其实都不太喜欢拍照。
当然,就算是像慈禧一样拍了很多照片,按照祖制来看,一样也是不允许拿照片去当作朝服像挂在奉先殿给后人祭拜的,毕竟那样显得实在有些不雅观,也不尊重先祖。
03结语
人们甚至以为溥仪挂在奉先殿的照片是因为当时技术先进,而觉得溥仪比较幸运,赶上了时代的进步,可惜这一切背后却不是幸运,反而是一种悲伤,因为溥仪被迫退位了,所以他没有办法绘制朝服像,才把自己的照片挂上去。
事实上照相技术在同治以及光绪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因为祖制的要求,同治和光绪在有办法绘制朝服像的情况下,当然不会退而求其次去用黑白照片代替自己光辉的形象了,毕竟当年的拍照技术与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