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陆建勋海军首届英模代表,24岁被荣记一等

发布时间:2023/5/2 18:34:49   
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pf.39.net/bdfyy/zjdy/140329/4364585.html

年6月,中国人民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海军独立潜艇大队在青岛宣告成立。潜艇部队成立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保证潜艇的通信问题。

作为海军司令部通信处参加设备接收试验的技术骨干之一,陆建勋通过试验发现,由于发信机功率太小、频率偏高、天线低等原因,设备根本无法满足和保障潜艇的通信要求。

为了给中国舰船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此后的陆建勋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学习和探索,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通信装备。

“工程”中,陆建勋主持海上通信系统的研制,圆满完成洲际导弹海上试验的通信任务,并完成海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研制。在民用领域他担任工程总设计师研发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石油测井系列仪器;提出的“极低频探地(WEM)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项目得以实施。

年,陆建勋参加国庆大阅兵观礼

第一个“司徒琴特”

年,陆建勋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省杭州市。年,陆建勋入北京虎坊桥小学读书,两年后转入以西式文化教育著称的育英学校。在这里,陆建勋渐渐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比如用牛油、火碱自制肥皂,用放大镜及灯泡自制简易投影机等。

读初中时,他经常去隆福寺地摊淘旧电子管、无线电零件,按照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业余无线电手册》自学无线电知识,鼓捣各种无线电设备。他曾尝试用三极管做收音机,用气体闸流管做锯齿波发生器,用旧矽钢片、牛皮纸做电源变压器,用“柿子管”做微波震荡器,用废旧表头做万用表……

年,陆建勋如愿考取了清华大学电机系,在名师指点下勤奋学习专业知识。“进了清华大学学习,不知不觉间就被卷进了严格要求而又高速运转的自强不息的大熔炉里。”他回忆说。

陆建勋笔记本

就在陆建勋毕业前一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动员四年级学生提前毕业参军,到军干校当老师。陆建勋义无反顾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大连海校选拔,支援海军建设。

由于陆建勋是无线电课代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因此他被分配到海军司令部通信处,负责发信台、收信台收发报机的维护和修理,期间也为调配员们讲授一些无线电知识。

陆建勋参加海军时的照片

陆建勋动手能力强,总是能想出各种办法,帮大家解决问题,同志们在修理中遇到困难也都爱找他帮忙。由于他是海军成立以来通信处接收的第一名大学生,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司徒琴特”(俄语“大学生”)。

陆建勋在机务工作中与机务组全体同志集体创立功绩,所在机务组荣获集体二等功一次,陆建勋时任机务组组长

年,陆建勋担任新成立的机务组组长,参与了打捞“重庆号”船只的工作,负责航渡途中全程的通信保障,不仅解决了突发故障,保障了打捞工程顺利进行,而且把“重庆号”上的几十部美式收信机带回了北京,经过清理和大修后送到收信台。

年海军召开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陆建勋当选海军首届英模代表。机务组由于业绩卓著荣记集体二等功,陆建勋更是被荣记一等功,而且是那一届英模大会海军司令部唯一的一等功臣个人。同年8月,陆建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陆建勋作为海军首届英模代表大会正式代表获得的纪念章

一定要搞出来!

年4月,陆建勋随海军通信考察团赴苏联考察学习,看到了“传说中的”苏联核潜艇配备的瞬间大功率超快速通信系统。年,我国引进了这套“阿库拉”系统。但经过认真研究和多次试验,陆建勋发现“阿库拉”在抗多径干扰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陆建勋随团去莫斯科考察时与同事合影

陆建勋本着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根据我国当时通信技术发展的水平和配套能力,经反复研究后提出不宜开展仿制,而是由国内自行研制“潜艇瞬间大功率超快速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案,还初步提出了代替进口样机的新技术体制。经过专家会研讨和审议,核潜艇工程通信装备——第一代瞬间超快速通信系统(九○○号工程)被国防科委正式批准立项。

此后十年间,陆建勋带领团队克服科学难题和各种重大波折,先后攻克超快速通信终端机、大功率短波液压伸缩天线等难关,完成了核潜艇工程通信装备研制工作。经测试,核潜艇超快速通信整套系统明显优于“阿库拉”,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该系统成功装载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这一成果推动了我国的尖端武器系统发展和海军建设,在研发过程中,也培养出一批舰船通信科研骨干。

数十年后,陆建勋曾表示:“当时很多东西都是研仿的,而潜艇的通信系统是自行研制的,并且推翻了苏联的技术模式,性能还有很大改进,很不容易。但没有考虑过失败的可能,一定要搞出来。”这种一往无前、打持久战、不胜利不收兵的事情在陆建勋一生中数不胜数。

年冬,陆建勋到北京参加关于我国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工程(代号“七一八”工程)的一次重要会议。他所在的研究室负责保证庞大的测量船和护航编队之间的可靠通信,还要保证测量船与火箭发射基地多公里的不间断通信,更要保证“火箭关机点”参数的准确传递,为测量船计算弹道和确定“弹着点”提供核心数据。正如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后来所说:“如果通信系统保证了‘火箭关机点’数据的传输,那么通信系统就完成了50%的任务,就算及格。”

经过多番研究探索,陆建勋提出以短波为主,同时以甚长波通信为辅,双管齐下,确保“火箭关机点”参数传送的实施方案。到年研制设备交船,陆建勋带领团队连续苦干十余年,组织了七种新型装备的研制和50多台套装船设备的生产,圆满地完成了“”海上试验的远程和海上通信任务。

陆建勋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推进军转民研制工作

年底,陆建勋被任命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院长,后又兼任党组书记。任职期间,陆建勋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军转民研制工作。

他结合七院及各研究所技术储备和攻关能力,经过详细调研,力排众议,推动投入上千万巨资开发石油测井行业必需的电缆传输数控测井系统,成为推进先进石油测井设备国产化的先行者。

年9月,该研发项目成为首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系统研制成功后第二年,七院签约的合同额高达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同时,研制过程也让大批技术人员获得了实践经验,有力推动了国内石油测井技术跨越式发展。

极低频电磁波能穿透较厚的地层和较深的海水,在地层结构、地下资源和海底资源探测,以及地震预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世纪90年代末,陆建勋主持了与俄罗斯科学院的极低频民用技术合作的谈判。在引进相关技术的基础上,他联合国内有关专家根据我国的特点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提出“利用极低频/超低频无线电波进行地震预报及地下资源探测系统”的方案研究。

经过多年充分论证和不懈努力,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将“极低频探地(WEM)工程”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陆建勋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率领攻关团队围绕总体设计论证、电波传播、数据反演等开展了地质探测、地震预测、大陆架探测、地质灾害遥测、四季噪声统计等前沿和基础性研究,20年里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专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余篇。

年1月8日,极低频探地WEM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在没有国外同类项目可供参考的情况下,该项目工程技术成果的原创性强,整体技术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用陆建勋的话说:“项目验收通过,标志我国又一项创新科学平台诞生。”

极低频探地WEM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留影

数十年来,陆建勋将一个个难关真正视为“国家的光荣使命”。他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国防工业系统“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累计发表了百余篇专业文章,出版专著《极低频与超低频无线电技术》,译著《现代通信原理》,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明专利5项。年,陆建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到了八九十岁高龄,自称“80后”“90后”的陆建勋仍然自己撰写报告、自己做PPT汇报材料,按时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这位为我国军民多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谈到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奉献,却举重若轻。他曾风趣地表示:“我把工作当成玩,当成乐趣。”“创新是历史赋予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使命!”“创新工作是我最大的乐趣,攻关的胜利是我最大的快乐”。

陆建勋始终坚持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秉持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他以自己开阔的胸襟、勤奋的精神,不断书写着事业的辉煌,诠释着一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境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3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