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假如Web3上有微信,它会是什么样子的

发布时间:2023/6/19 15:44:34   

随着埃隆·马斯克完成对Twitter的收购,也将Web3社交的概念推向了台前。在Twitter上,马斯克多次提及Web3,他也曾表示希望Twitter能成为一个言论自由的公共平台,而这必然要依靠更多的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理念来实现。Twitter也曾尝试引入诸多Web3功能,例如比特币打赏、NFT头像等。

在Web2.0的世界中,社交被誉为互联网皇冠上的明珠,而社交赛道一定将在Web3时代出现千亿美金级别的公司。此次收购是否拉开了Web3社交领域的序幕?本次研讨请到数位Web3社交领域的创始人,共同探讨什么是Web3社交?如何理解Web3社交的关键特征?Web2社交平台如何向Web3转型?共同破题Web3社交的发展之路。

主持人: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问题,如何评价马斯克收购Twitter这个事件,Web3.0转型是它背后的动力吗?现在Twitter私有化以后可能有哪些转型路径?

suji:说到Twitter这个事件,我觉得是这样,首先收购解决了几个问题,传统的上市公司和合规角度对于代币和更高风险的资产发行,肯定是没有先例的。而它从上市公司变成私有化公司,等于解决了这部分问题,也是让它名正言顺。当然这一部分存在非常大的争议,也不确定能在近期完成。

什么叫做“名正言顺”呢?我们以去中心化最成功的两个协议,就是比特币和以太坊为例。虽然我们都知道美国有财政部旗下外国资产管理办公室,去实施实体清单和sanctionslist,但是协议层并没有遵守它的先例,而应该是各个比特币机构或者以太坊节点主动进行审核,并不是协议层要做这个事。如果Twitter要成为协议层的话必须名正而言顺,就美国国内或者Twitter已有用户里的KOL,比如DonaldTrump这个事怎么解决?

我觉得主要是为了扫清这个障碍。和Twitter员工或者Twitter用户个人的观点无关,我们认为它就是能够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进行一些发言。就算你要对他进行审查,也需要由协议层进行投票或达成共识机制,这是一个名正言顺的概念。我不确定之后共和党这些KOL什么时候能回到推特,当然目前看到没有任何障碍,已经逐渐开始放开一些人了。

第三点是另外一句话,当服务是免费的时候,你就是产品。因为大家都知道当服务是免费的时候,用户可能通过别的方式被协议或者被公司所“收费”,以广告或者其它方式。我们今天作为普通的Web1和2的用户,我们愿意买些东西,比如每个月付50-块钱给运营商提供话费。我作为开发者,也是愿意付钱给ADS10美元或5美元,我也愿意花10美元买星巴克或者吃东西。当然我们知道,可能对于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用户来说,这是很高的成本,但是也看到有很多替代方案,比如说传音手机,有当地非常便宜的运营商,有受到补助的方案。

这些方案其实是花了很多年进入人的潜意识里,(使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事情,其实今天我们去看在如今这样一个社交网络发达的世界里,为什么你不能反过来进行收费?或许因为不收费可能是一种更有利的商业模式。

8美元(付费认证)的事情其实是最近闹得比较厉害的,我们和Twitter原来的团队有不少交流。我举一个例子其实能非常好地证明这个事情的诡异之处。去年我们投的一个平台叫做sent,它做了一个事,就是把JackDorsey第一条推文变成了NFT卖掉了,这条推文卖了万美元,后面Jack在同一天把这三百万美元捐给了非洲(通过一个NGO捐比特币,很快捐掉了)。

有意思的在于他作为公司CEO,间接贩卖了Twitter公司资产,就是第一条推文。但是并没有任何法律和用户协议阻止他做这件事,这事又原原本本变成了他个人持有的物品物权。我的第一条推文就像我的出生证一样,我想卖就卖了。但是Twitter公司肯定不爽,三百万美元营收不香吗?

我们投的这家公司是做平台的,把Twitter变成NFT,它也没有收到税,手续费几乎微不可测。到底谁收到这里面的税?你会发现更牛的在于以太坊和以太坊的侧链和比特币收到这里面的税,因为NFT在以太坊的策略,这个钱又是由以太坊去结算的,所以这个NFT收到了一点点税。所以你会发现,这件事情中收到税的是三个链和一个协议,和Twitter这家公司或是Jack本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说明今天的Twitter这家公司没有任何收税能力,它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商业实体。所以我理解那8美元(付费认证)是未来的铺垫,以后的Twitter可能存在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情况,比如发展中国家节点可能质量会稍微差一点,但是也能够很好地提供服务,并且非常便宜。你要用一个高端的节点,可能有各种各样的service,里面还整合了去中心化存储、去中心化CDN、去中心化的域名,可能就要8美元一个月,我觉得这是它的预热。

最终可能计价不是美元而是Twitter自立代币,这个东西一旦实现了,几乎就铺平了道路。这是我觉得它在做的三件事:一个是解决法律障碍,一个是解决名不正言不顺的障碍,第三个是推动意识形态层面用户心智转变。当然到底能不能发行代币还需要去看,特别是美国政府的监管、合规问题还要有很大的考量。

我们说一个协议化的Twitter,它的潜在价值是数千亿美元,而一个公司制的Twitter其实已经有美股标过价了,它就是值-亿。未来Twitter可能是什么样的呢?可能不会超过10年、5年左右的时间会实现,它可能大量地整合类似于Lens这样的协议甚至整合各种各样的链,比如说以太坊的侧链,它可能在狗狗币上做了智能合约的侧链进行整合。它的协议税收能力就能保证未来的球星或者名人,像Jack一样突然想要卖自己的Twitter时就能收到税,而且它能够原生地把刚才提到的侧链,以太坊捐款转帐的所有地方集成到更宏大的场景里去,并且不和他们竞争而是和他们合作。

这个事情发展到完全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说它已经能达到一个千亿级的标准,今天社交网络加文娱为主业的公司,股价最高的已经到了两千亿美元上下。我认为一旦Twitter完成协议化,它就能很快地冲破两千亿美元壁垒。其他任何玩家都是处于进两步退一步的阶段,它其实也是一个浅尝辄止,并没有更激进地做这个事。所以从创业者角度,我还是比较支持做这个事,但是它可能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合规、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层面的阻力。

主持人:感谢suji的分享,他给我们分享了Twitter未来5-10年可能的路径。从合规到产品到生态,可能会形成下一个千亿级的社交生态。下一个问题是我们从刚才分享的各种Web3.0社交发展版图来看,当前哪些产品是有可能突围的呢?

Tim:我先从个人角度谈谈Web3.0社交的现状和现象。现在都是一些很极客的工程师来做的,而不是产品经理做的,所以做出来就是极客玩具,很酷但是使用门槛极高,我觉得最终如果它本身不能做出改变的话,依然还是会局限在极客的圈子里。

另外一类Web3.0社交产品,就是把1-想得非常好了,我们已经有用户了,但是0-1想得还不是很清楚。换句话说,现在很多Web3.0社交产品缺乏场景,它的需求也不够刚需,用户缺少“我不得不用”的理由,就是有太多可替代的选择了。这是看到第二个现象。

第三个现象也是东西方,国外在社交或者相关事情上叙事很牛,但是做事很拉跨。往往都是叙事打得很满,但是东西半年出不来。国内团队尤其是华人团队就是更趋向于做事,但想不清楚这个故事应该怎么去讲,无法融入主流市场,这是我判断现在不光是社交产品而且很多Web3.0领域的产品都是这样的。

到底谁能突围?可能有两个方向,一是原生的Web3.0创业团队他们做出了一个符合未来需求的Web3.0社交产品,还有一个方向是,现有的比较进取的Web2.0大公司,直接就进化到下个阶段,变成Web3.0社交产品,就像大家一直在讨论的Twitter一样。

我觉得大家不能低估有庞大用户量的Web2.0公司切入到Web3.0可能性,以及他们可能带来的影响力。举个例子,我们知道钱包是现在很重要的赛道,我自己曾经也做过钱包,走过很多弯路。现在行业里钱包类型非常多,从早期的桌面钱包,到后来的移动钱包,到预交钱包,再到现在的MPC。但所有的这些都抵挡不住苹果在iOS里直接把钱包功能内置进去。你说到底谁最终能获得市场?现有的、这些拥有庞大资源的Web2.0公司,其实他们是有可能性的,只要有思想觉悟的话。但是如果思想觉悟不够的话,每个人都变成诺基亚,这也是有可能的。

我也蛮看好Twitter新的可能性。老实讲,在Web3.0社交里我们知道很多团队在做,我觉得核心还是需求不够聚焦。现在所有的创业者还是那样,如果要做Web3.0社交赛道的话,要找到用户不得不用你这个产品的点,以及同时不得不用的点是中心化系统所实现不了的,我觉得只有这样的产品才有可能突围。

主持人:谢谢Tim,代表了Web2.0产品思维的观点。其实我们今天也有很多Web3.0创业者,请他们分享一下怎么评价现在Web3.0社交路径,像Luke自己做了一个Web3.0MQU的协议,你的产品是想从什么角度解决Web3.0社交问题?

Luke:我们做的某种意义上有点像公共的通信层。我们希望让人和人之间能够互相之间交流这件事情,变得有点像一个个体。我认识某一个朋友,和他认识这件事情可能单纯是数据性的事情,大家只能知道这么一个事情。所以我们在做的事情就是,如果两个人认识我们,能不能有一个比较去信任化,让所有人都可以去run,以此来保持它的中立性和去信任化性质的网络,以此来提供任何两个朋友都可以互相通信的这样一套极简设施。

某种意义上,在Web2.0这样的东西会叫做中间件。但是我们做的并不是IM,所以其实未来可能重点也是服务好新一代的应用层。可能国内短期内不适合去投放这样一些服务,但是在海外一些IM底层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新的服务。

你会发现,很多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呈现出往更加可组合方向的发展趋势。可以举一个不太相关的例子,但是已经发生所以更可信的例子,就是芯片行业的演进。大家回想小时候,买所有笔记本电脑品牌都是英特尔,那时候觉得英特尔小贴纸非常帅,当时AMD是一个没有人去用的东西,也不会有人觉得AMD有一天真的去和英特尔竞争。但今天你会发现这个格局很不一样,但是原因也不在于AMD这个老二,而是因为当年有一个活不下去的小公司,因为想做英特尔一样的东西但是做不起来,于是做了一个只做设计的小公司,叫做ARM。不管怎样,芯片行业今天整个的景象和我们十几二十年前所想象得完全不一样,芯片行业今天非常“可组合”,大家都在做ARM技术,去做适合自己新型的CPU。我是做手机的或者新型笔记本电脑的,甚至像谷歌会在云端服务器上用自己定制化的ARM芯片。

总结一下,我们会觉得整体把社交业态往更加可组合的方向去走,对我们来讲这里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后台的通信基建能力,就是把这一块可组合的小乐高块,就是人与人之间如何连接,用户与用户之间怎么样连接这个事情,通过我们的基建解决好,这是我们在做的事。

主持人:谢谢Luke,接下来请joshua,是另一个非常有名的社交协议RSS3的创始人。

joshua:就刚才这个问题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业态首先什么是Web3.0社交,还不是很明确,因为本身Web3.0这个词就有很多的可被理解的方式。Web3.0社交当然有更多理解方式,可能用某种去中心化方式或者去中心化技术去实现某种已经实现过的东西,当然最好的方式是用某种新的技术,和区块链互不相关的,去找到人们在本身社交通路中可能存在但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需求。

目前来说,整个行业仍然处于我们没有看到非常好的方式,也就是什么东西是%让用户过来的点,包括社交这个词本身就很非常泛泛。比如说,其实通讯算社交,陌生人社交算社交,内容创作在大框架下算社交,比如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9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