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在没有使用电和灯泡的古代,古人们是如何照

发布时间:2025/3/12 12:07:38   
自从电被发现以后,人们经过漫长的探索,亨利·戈培尔继而发明了灯泡。后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良,才有了现在更为简单易用的电灯和灯泡等照明工具。电和灯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数千年没有使用电的年代,古人们是如何照明的呢?下面就来聊一聊古人们在没有使用电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照明的。一,周代“燃薪为烛”从人类发现火,到会用钻木取火后,火就被用作晚上照明的主要方法。远在周代以前,人类还是燃薪为烛,晚上会点燃薪柴,用作照明。在当时的烛实际上就是照明的柴火,春秋时,晏子对侍者说:“具火”。这里说的火也是烛的意思,因此古人把烛又称火。古人在晚上如果干活,人多就在院里点一大堆柴火,用来照明,如果是在屋里,则用细木头点燃来使用。在周代燃烧柴火也是有规定的,据记载,在庭院烧薪柴,只有天子才能在庭燎时燃烛一百,其它人都不可以,但有一个人为了展示自己的威风,无视这个规定。他就是齐恒公,由于当时周逐渐衰弱,对此也没有办法,只能任他而去。二,战国的“油灯”我国历史上照明习俗的最大一次改革,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由于烧柴作照明,烟比较大易熏人,而且专人拿着也费事费力,时不时还会发生火灾。所以,古人们经过研究,把兽类脂肪用作燃料,再把灯芯放在油脂中,点燃灯芯,用以照明,屈原在《楚辞》中就提到“兰膏明烛”其实就是这个意思。那时还没有发现植物油,多是用动物脂肪来做燃料,价格昂贵,因而也只有少数富家才能使用,刚开始点油灯的人并不多。慢慢的古人们发现了植物油,便代替了兽类脂肪,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种红花收子,既任车脂,亦堪为油”,”麻子科大,收此一实“。这也就足够古人生产大量的油灯了。植物油更加便宜,也容易得到,它的应用也更加的广泛。三,西汉的”蜜烛“蜡烛的雏形出现在汉朝,据《西京杂记》中介绍,西汉初年,南越王向汉高祖刘邦敬献了石蜜5斛,蜜烛枚等,汉高祖大喜。在当时的蜜烛还属于贡品,可见它的稀缺性,更不用普通人家能拥有了。当时的蜜烛是用蜂蜡做的,形状多是以块状为主,使用的时候先把它熔化成液体,再充当油脂点灯,这样的蜜烛在当时,也只有皇家贵族才有机会使用。韩愈在《寒食》中写道,“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帝王要给侯爵以上的官员,赏赐蜡烛,可见蜡烛在当时的重要地位,有钱也不一定可以买到蜡烛。到了南北朝的时候,蜡烛逐渐普通起来,但也是在贵族的富贵人家才用得起,普通老百姓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能会有人好奇,普通人家用不起蜡烛,晚上出来怎么照明呢?其实在宋代之前的历史中,我国古代的城市都是宵禁的,天黑之后关城门,所有街上不允许有行人。把城市划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会有两个或者四个门,每天早晚都是定时天门、关门,还有专门看门的人来负责大门的天关。古代事实上每天都在宵禁,如果违反宵禁,在当时可是重罪!东汉后期,当时曹操担任洛阳的北部尉,夜晚带领手下巡查的时候,发现有一人违反宵禁令,这人便是大宦官头子蹇硕的叔叔,当即下令,将这个人乱棍打死!可见在当时,不管地位高低,违反宵禁,罪加一等。四,唐宋时期“白蜡”在唐宋时期,蜡烛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白蜡,它就是白蜡虫的分泌物,一般多出现在女贞树上。当时制作的蜡烛跟现在的差不多相似了,外形是长长的管状,中间有烛芯,可以直接点燃,由于它方便携带和使用,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白蜡的可塑性强,又有一定的硬度,制作也非常的方便,并且出现了不同的白蜡,以供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宋代的时候,它的价格不定,贵的在到文,便宜的有20文一根的,便宜的是用白桦树皮裹着蜡油做的,一根好蜡烛的价格,基本可以够一个平民吃四五天的了。古装剧中打更的常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火烛其实就是指白蜡。五,明清时期的蜡烛明清时期,蜡烛已经能够量产,它也开始出现在一般的普通家中,成为人们夜间照明的主要工具。当时的人们还在蜡烛中间添上各种香料,这样点燃后,满屋子都是香味,比起以前油灯的味道,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到了清代,蜡烛还被雕刻成花纹,不仅能够照明,还是一个好看的工艺品。那么,当时的蜡烛照明情况好吗?能把整个屋子照得很亮吗?其实不然,当时的蜡烛点燃后,屋子也不是很明,只能够看到屋子里面的大概情况,当然比黑咚咚的要强一些。在清朝末期的时候,灯泡开始进入我国,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用电灯照明了,也有很多偏远地方,仍然会用洋油灯,相信很多小伙伴小时候也见过洋油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上下下普遍通上了电,用上了电灯,至此,蜡烛和煤油灯退出历史的舞台,现在的人们进入了电的时代,真难以想象,没有电会怎么样,可见电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语:我国历史上照明工具的发展,是经过了古人们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才有了现在的成果。不得不佩服古人们勤劳向前发展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0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