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思考的力量中国数字科技馆

发布时间:2025/4/8 14:36:39   
文/叶平安斯蒂芬·霍金瘫坐在轮椅上,脸上挂着他那著名的神秘微笑。在我第一次读他的《时间简史》时,他还有三根手指能够活动;但是,几年后当我买到精装本《果壳中的宇宙》时,他只能靠一根手指通过一块小键盘将脑中奔流不休的思绪缓缓敲出。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位集理论物理学界辉煌的成就和摇滚歌星般的盛名于一身的老人,其深邃的思想将被禁锢在一具永远瘫软无力的肉体中。除非,我们能将这颗天才头颅中无形的思考转进一个更加清晰的世界,让潜水钟般沉重的身体里的思绪,能够像蝴蝶一样轻盈地自由飞舞。幸运的是,随着脑机接口的发展,这并非没有可能。进化更高、更快、更强,这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式。机械工具延伸了人的手,交通工具延伸了人的脚,互联网和通信产品延伸了人的耳和嘴甚至大脑。但是,软弱的肉体和大脑对神经和肌肉的依赖,数千年来始终让人们无计可施。直到年,人类面前出现了一道曙光,得以一窥大脑的奥秘。那年七月的一个傍晚,德国医生汉斯·贝格尔第一次从颅骨受损的病人头部测到了极其微弱的电流。经过将近五年漫长的实验,贝格尔终于确认这神秘的电流来自脑部活动,并把自己发明的这种测量方法命名为脑电图(EEG,electroencephalogram)。他从一千多份脑电记录中发现了脑电的部分规律,将人清醒闭眼时的脑电波定义为阿尔法(α),将人睁眼时的脑电波定义为贝塔(β)。随后的几十年中,人们又找到了其他一些频率的脑电波,并把它们与大脑的状态对应起来:熟睡时的德尔塔(δ)、困倦、冥想或被催眠时的西塔(θ)、进行复杂的思想活动或情绪波动时的伽玛(γ),以及只能在掌管运动区域探知的缪(μ)。脑电图开始逐渐成为脑部诊断的必备工具,意识的生理基础不再是一个需要争论的哲学命题。然而,贝格尔医生没有等到EEG大放异彩的那天。在他年逝世的时候,电子计算机还没有发明出来。电脑和人脑联合时将会发生的巨变,怕是连贝格尔医生自己也从来不曾想到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国防部的国防先进技术研究署(DARPA,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就是这个部门发明了互联网)资助下,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始尝试利用EEG,绕开肌肉和神经组织,将人类思考的结果直接通过计算机输出——让思考可以直接被看到,让大脑可以直接控制机械,让肉体的羁绊消失于无形。直到这时,脑机接口(BCI,Bra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3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