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介绍 >> 电子游戏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行为感知行为认
电子游戏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行为感知、行为认知和个体依恋风格的作用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放大了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媒体技术、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媒介变得无处不在且至关重要。作为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电子游戏也早已跳出亚文化圈,成为了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在日常文化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它对当代青年婚恋关系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许多青年通过网络倾诉着自己的不满与遭遇,例如“多少妹子因为男朋友爱玩游戏而分手?”“找个不打游戏的男朋友有多难?”等。与此同时,女性玩家的数量却逐年增加。研究机构报告,年中国女性玩家占比已达48%。“游戏用户”早已成为了Z世代的基本属性,青年男女一起进行游戏的场景司空见惯。“适合情侣一起玩的游戏”甚至成为了一些游戏的推广标签,因游戏结缘或是通过游戏“约会”的青年情侣也越来越多。
游戏行为感知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1.游戏专注度游戏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入,同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包括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跨文化传播功能等,但娱乐功能始终是其最主要的社会功能。人们玩游戏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愉快的感受。玩家追求愉快游戏体验,本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心理体验。心理学家提出了心流理论以解释什么是最愉快的心理体验。心流是指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它会让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满足与愉悦。当人们进入专注状态时,时间感和情感问题似乎都消失了,会获得一种令人振奋的超越感。当玩家进入心流状态时,会获得很强沉浸感,表现为对游戏的注意力增加,对外部刺激的注意力受到抑制。所以当玩家在游戏中保持高专注度时很可能出现忽视伴侣的情况,容易引发冲突并对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2.休闲时间占比玩家参与电子游戏的驱动因素不尽相同,但所有需求的满足都有可能导致一种情况,即游戏时长和频率的增加。因为良好的游戏体验会减弱玩家的时间感,并促使玩家增加游戏时间和频率。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生活中“忙碌”是导致婚姻关系不令人满意的重要因素。时间位移假说表明,个人在休闲活动中大量的时间投入会导致其在共同休闲活动中较少的时间投入,从而导致负面的关系结果。由于电子游戏的活动通常是个人活动,因此高频率的游戏活动会挤压原有的共同休闲活动时间而成为婚恋关系中的压力源,有研究证实了玩家在游戏上花费的时间与非玩家伴侣所希望的共享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最近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尽管电子游戏的使用本身与消极的婚恋关系结果无关,但双方在一起的活动时间与较低的关系质量,较高的关系攻击性和较高的身体攻击性有关。由此可见,当伴侣感知到玩家的游戏时间在整体休闲时间中占比过高时,其亲密关系质量会受到负面影响。
3.社交行为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而互动性对电子游戏的意义远胜过其他媒介。网络技术的出现,增强了电子游戏的社交属性,为玩家提供了庞大的虚拟平台进行人际交往。研究表明与其他玩家进行社会化交往、建立关系是玩家进行游戏的重要驱动因素。林盈廷调查发现,游戏玩家会通过添加陌生好友,进行社交互动,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而这些社交行为有可能引发伴侣的不满。Hertlein和Hawkins发现,当非玩家伴侣发现玩家将在线游戏伙伴视为优先事项时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并会对玩家的在线关系产生嫉妒情绪。
此外,在网络环境中受到排斥的消极情绪效应可能与现实世界中的情绪一样强烈。尽管遵守电子游戏中的社会形态和制度会为玩家带来很高的回报,但它们也可能限制玩家现实中时间承诺的灵活性,并导致与其他现实责任的冲突。与此同时,玩家不仅可以在游戏中发展线上友谊,也可以在人际互动中发展出网络恋情,甚至对部分重度游戏玩家而言,虚拟世界对于他们而言才是一个“真爱世界”,还有玩家会在网络游戏中举行“婚礼”。相对于友谊,网络恋情的发展对现实恋爱关系的冲击更为致命。所以当玩家在游戏中不当的社交行为被伴侣感知时,会对伴侣的亲密关系质量造成消极影响。
游戏行为感知的影响
在3类游戏行为感知中,伴侣对游戏专注度的感知对其亲密关系质量有显著且正向的影响。该结果与文献分析的结果完全相反。我们认为可能存在伪回归的现象,即游戏专注度和亲密关系质量应该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游戏专注度高的玩家有可能具有更积极的性格,有益于创造良好的亲密关系质量。从一开始,人们就认识到,虽然心流可能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体验,但可能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频繁地体验心流。研究人员引入“AutotelicPersonality”(自带目的性人格)一词来指代那些最常经历心流的人。自带目的性人格在概念上与其他几个人格特征相关,例如,好奇心、坚持和低自我中心的特征被认为会促使个体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Ullén及其同事研究了心流与五大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发现那些高度神经质的人不太可能体验心流,因为他们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会干扰或阻止心流体验。
相关回归分析也支持这一研究结果,并表明责任心是心流倾向的重要(积极)预测因素。Marty-Dugas和Smilek也发现心流与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均呈正相关,而神经质则与心流负相关。与焦虑、冲动、愤怒和敌意相比,良好的责任心、热情、乐观的特质显然更容易提高亲密关系满意度。玩家的游戏专注度或许不会直接提高亲密关系质量,但玩家游戏时的高专注度可能意味着他在生活中具有积极的性格、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这些个人特征对亲密关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伴侣对玩家休闲时间占比的感知对亲密关系质量有负面影响。高休闲时间占比影响亲密关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游戏时间挤占了亲密伴侣的共同休闲时间。研究证明个人休闲和婚姻满意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在共同活动中共享闲暇时间的已婚夫妇比不这样做的夫妇具有更高的婚姻满意度。玩家在电子游戏中投入过多的独立休闲时间会减少共同休闲时间,从而降低了伴侣的亲密关系满意度。伴侣对玩家社交行为的感知对亲密关系质量有负面影响,但影响较弱。玩家与他人游戏的行为是一种排斥伴侣的独立休闲活动。正如前文分析的一样,人们在独立休闲活动上过度花费的时间对他们的亲密关系质量存在不利的影响。同时,有研究认为人们与伴侣更高的共同友谊比例,与更高的亲密关系满意度、承诺和投资以及更低的分手可能性有关。所以当玩游戏成为一种独立的休闲活动时,该行为会通过降低双方共同休闲时间以及将伴侣排斥在某个社交圈之外,而对伴侣的亲密关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游戏行为认知的影响
伴侣对玩家游戏行为的归因可能通过两种方式影响其亲密关系。首先,在二元关系中更多的积极归因意味着更高的信任度。研究表明,二元信任是关系满意度、痛苦和稳定性的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报告较高信任度的个人往往对伴侣的动机抱有更乐观和善意的期望,也会对伴侣的行为做出更积极的归因,并拥有更综合和平衡的处事模式。其次,更积极的归因行为意味着更积极乐观的性格。研究发现,抑郁症的一个标志是在对事件进行因果解释时采用消极归因方式。
具体而言,具有抑郁归因风格的个人更有可能将负面事件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原因,并将积极的事件以相反的方式进行解释———外部引起的、短暂的和特殊的,这种认知方式影响了他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大量证据表明,这种抑郁归因方式与抑郁症存在因果关系。所以具有积极归因风格的个体往往会有更强的社会认同感,更乐观和积极的性格,也有益于他们发展积极的亲密关系。
依恋类型的影响
对玩家伴侣而言,依恋类型是预测其亲密关系质量的最大因素。首先,依恋风格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毋庸置疑。根据依恋理论,婴儿内化了他们与照顾者的经历,这种内化构成了一个原型,它将塑造个人与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人的关系。因此,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围绕这个原型发展。换句话说,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的纽带的性质会影响他们未来生活中的许多领域,从他们将经历的心理问题到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婚姻生活到他们与自己孩子建立的关系。不安全依恋风格对亲密关的消极影响已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其次,尽管有许多机制可以解释为什么具有不同依恋风格的人会经历不同的关系结果,但其中一种特别重要的机制是依恋模式对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依恋的工作模型是高度可访问的认知情感结构,一旦激活,就会在塑造个人如何解释他们的社会经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因为有安全感的成年人往往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对他人的乐观期望,他们可能会以相对有利的方式解释他们的关系经历。因此,安全的依恋模式可能代表一种认知力量或资源,它有助于个体保持伴侣和他们自身的正面形象。相比之下,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代表一种认知脆弱性,使个体倾向于更不利地看待他们的关系经历。因此,具有不安全依恋风格的人的行为方式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支持和促进他们的负面认知,并减少他们的正面认知。这说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构建和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至关重要。而父母最初的养育方式则对个体的人格构建和未来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游戏行为感知、归因和依恋类型都会影响伴侣的亲密关系质量,然而依恋风格才是影响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技术革命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也加速了人们的“分离”,尽管人类出于满足社会性需求的本能利用技术创造了各类弥补“分离”的方式,但都无法完全替代最原始的生物性需求。本研究证明了个体最初的养育方式超越了技术对其的影响,一个合格的养育环境对其未来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拥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在未来科技社会的中也能更合理地利用技术,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