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勤摄影社”——诞生于大学校园的摄影服务部作者:郭霖“勤勤摄影社”,是年10月诞生于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的校园摄影服务部。摄影社完全由学生自主发起、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独立运营,主要为校园内师生提供有偿服务的摄影社。摄影社的经历成为我个人摄影史上永远难忘的一页。考上大学开始学习摄影年,我考入了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园艺系果树专业(本科)。由于农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大多都有拍摄各种动植物标本的需要,因而学校在入学后第一学期所开设基础课的物理课当中,加入了几个课时的摄影基础教学内容。由河北师大毕业的青年教师吴越给大家讲授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包括光圈、速度、感光度、景深和简单后期,如胶卷冲洗、印相、放大等内容。结课前,吴越老师将同学们分为几组,每组一台海鸥4型相机和两个胶卷,让大家各自选择动植物拍摄对象,每人拍摄一张。拍摄完成后,由同学们自己到设在实验室里的简易暗房内,完成冲洗胶卷和印相工作,使每人得到了一张自己亲手拍摄并冲印出来的6*6相片。通过这样的学习,大家都初步了解了最基本的照相技能。这几个课时的摄影课,激起了我对摄影的强烈兴趣,便伙同班内几个同学共同集资凑了三十多块钱,买了一台常州照相机厂生产的红梅1型相机(皮腔折叠、单镜头反光、目测对焦距离)。从此,摄影走进了我的生活。大学生创办校园摄影服务部年,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校园里兴起了一股“勤工助学”的风潮,同学们纷纷在校园里做起了小生意,卖面包、方便面、啤酒、咸菜、香肠、饼干、各种汽水、香烟、文具等等,不一而足。课余时间,同学们在校园内的各种场所摆滩设点,热热闹闹地忙着推销和找更好的进货渠道,成为大学校园里难得一见的风景。在这风生水起的“勤工助学”浪潮中,我因为已经开始痴迷于摄影,便很自然地产生了办个校园摄影服务部的想法。由于农业院校有标本园、畜牧场等教学需求,占地面积较大,因此校址选在了位于邯郸市北边郊外距市区近二十公里的永年县七里店乡。离校园最近的永年县城照相馆也有单程步行一个多小时的距离,同学们照相、洗相都很不方便。瞄准解决这个广大在校师生的“不方便”,我的这个“办一个校园摄影服务部”的想法自然就合情合理。作为发起人和班团支书,我动员联络了本班的田焕明、王彦春、任中兴、张素军等四位同学作为合作伙伴。然后首先由在系学生会任职的王彦春同学,协调园艺系领导并得到了系领导们的大力支持,以方便系学生会办公的名义,得到了一间学生宿舍,解决了摄影服务部的用房问题;其次,我们合伙的五位同学集资凑钱添置了放大机、上光机、洗印化学药品、显影罐、显影盆、裁边刀,自制了印照片的曝光箱,合伙的同学还从家里拿来了一台牡丹相机,从实验室借来了称量药品用的小天平……校园摄影服务部,就这样顺顺利利办起来了。经过我们五人商议,为这个校园摄影服务部起名为“勤勤摄影社”,意为勤劳、勤奋地为大家提供摄影服务。发展壮大的摄影社当时那个年代,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通讯远没有今天发达。照相还是个相对“高、大、上”的事情,同学好友之间相互寄赠照片是个郑重且时髦的全国性的现象。当时既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打个长途电话还要专门跑到邮局且费用不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主要还是靠邮寄信件,几乎每个同学每周都会收到信件,且信件中常常夹带照片(信封还通常注明:内有照片,勿折)。由于这个缘故,“勤勤摄影社”成立后,立刻就受到校内师生的欢迎,并始终保持着业务繁忙、生意红火的局面。“勤勤摄影社”的日常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冲洗胶卷、印相、放大照片、售卖胶卷,偶尔也会有要求提供照相服务的。但核心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印相和放大照片。正常情况下,摄影社每周六晚上洗印一次照片,每次洗印放大照片的数量都有数百张之多,上光之后的照片在分装入袋之前,常常铺在一张上下铺的下铺,厚厚一层,足有20公分。这么多的照片,仅仅是裁边和装袋儿,就常常需要两个人忙活三个小时左右才能完成。每个周六的晚上印放照片时,通常是先由三个同学合作,流水作业。一人负责相纸曝光,另一人负责显影和定影,第三人负责水洗和干燥上光。这三人通常要干多半个通宵,若活儿多时,干到天亮也是常有的事情,第二天上午再补个觉就缓过来劲儿来了。合伙的另外两个同学,则在翌日上午,完成裁边和分装入袋的工作。相对分工、作业流水的方式对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很有用,但重复劳动带来的单调乏味也很难受,为此我们找来一台单卡录音机和两盘歌曲磁带,在干活的时候播放。这两盘歌曲盒带,始终没有被更换过,在前后两年半中的光景中,陪伴我们熬过那一个个难忘的不眠之夜,一直到我们毕业实习。这两盘磁带中的歌曲,主要是当时在校园中十分风靡的台湾校园歌曲、中外影视片主题歌等。如今,时隔三十多年后,无论在什么场合听到这些歌曲或旋律,我都能准确地说出歌名,让我瞬间想起当年的“勤勤摄影社”……此外还有一些细节,至今想来也很有意思。虽然墙上贴着常用的各类显影和定影药液的配方及用量表,但两个月后就没人再往墙上瞧一眼,全部记到脑子里了。摄影社拍摄的校园风景业务精益求精为保证照片的质量,我们会根据底片的密度,选用不同型号的相纸,从1号到4号,都备了不少。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底片,还会用特殊配方的药液对底片进行密度加厚或减薄的处理。放大12寸照片时,由于放大机的立臂长度不够,我们就把相纸铺到地面上,再把放大机立臂上的放大镜头水平旋转度,利用桌子的高度,保证放大成像的尺寸。我们所售卖的胶卷,都是托保定的同学假期回家时,到保定胶片厂买的整盘的大卷,回来再利用冲胶卷后积攒的胶卷轴自己分装,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勤勤摄影社”洗印服务的价格极其低廉。记得当时冲卷只要两毛钱,一寸小照片每张一分钱,6*6印相每张三分钱,12寸放大每张一元。尽管价格很低,但由于数量较大,也保证了不错的收入,当时每月的可分配收入大约有元左右,每人每月可以分得30元左右。这笔收入使得我们这五位合伙的同学在经济上得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立,减轻了各自家庭供自己上学的经济负担。在当时那个年代,工厂的学徒工月薪是18元,一个经验丰富的七级工的月薪也只有60多元。为了增加收入,我们还专门拍摄了一些校园风景,印制成标有校名的元旦新春贺卡出售,至今我还保存着一套。除了为师生个人服务外,我们有时也会应各系的老师所请,为教学提供一些免费义务的摄影服务,如拍摄制作标本照片之类。星期天休息时,我还常常与学校电教室的崔小岑老师也是全校摄影水平最高的人一起,蹬着自行车,到几十里外的太行山村,崔老师采风,我则为当地农民拍摄全家福。记得当年拍完后我问当地老乡需要放多大尺寸的照片时,老乡一笑,手指炕席:要这么大的。把我吓了一跳。我和崔小岑老师(右)年春,在外出参加毕业实习前,我们几个合伙的同学商议后,将“勤勤摄影社”转给了同系下一个年级的王俊平、罗文盛、杜宏义等几位同学,由他们接续下去,继续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勤勤摄影社”早已湮灭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浪潮中,但客观地说,“勤勤摄影社”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至今仍然为自己在大学时代能够发起并主导了“勤勤摄影社”而自豪。(初审:康林益)作者:郭霖本期编辑:晓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