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彩图的奥秘印制精美的画册,常常被它那可以乱真的彩色图画所吸引。看了彩电后,再看黑白电视,定会兴趣索然,因为被那无异于真实情景的彩色图像所吸引。那么彩色画面是如何复制的呢?要明白其中奥妙,还得从正常人的辨色能力说起。任何—种混合光都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混合而成的。但人眼在这方面的分辨能力是很低的。比如,两种不同波长的光对人眼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只要差别不超出某种限度,人眼就会认为它们是同种色光,感觉不到它们在色彩上的差别。也就是说人眼辨色是不怎么“严格认真”的,这是一个“弱点”。然而,正是这个“弱点”,给复制供人眼观赏的变幻无穷的色彩带来了极大方便,“弱点”反而变成“优点”了。经色度学分析证明,任何两种不同的混合光,只要两者含有相同成分的三个公共独立因素,人眼就分辨不出它们的差别了。而实际上,严格说来,这两种色彩可能存在着许多的差别。比如,根据美术家的某一傾原画去印刷彩色图画,简单的做法是:首先把原画分成许多微小单元,测定每个微小面积上色彩含有的三种独立因素,一般取红、绿、黄三单色的成分(也可改用任何三种不同的别的纯单色)。然后用三个相应的单色印版,在复制画面相应的各个微小面积上,都印上红、绿、黄三种单色点,每种色的点数在不同区域内要恰当变化,保证在每一微小面积上三色的成分与原画相应部位上三色的成分相同。这样就使人眼观看原画和复制品所得效果完全一致。而实际上,原画的色彩成分,或者说原画发出的混合光,是非常复杂的。彩色电视机荧屏上显示的图像与印制彩图的道理一样,只是每个微小单元上的三种单色点,不是印上颜料,而是三种微小面积的发光电子元件,分别发出红、绿和黄单色光。彩色电视机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节每一微小面积上发出三种单色光的强弱,使这三个独立因素与反映的真实景象中的一致,这样就使电视观众仿佛看到了真实景象。照“白”相是怎么回事小琼、小瑶姊妹俩刚学会照相,因此兴致正浓。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想照下来。一天,两人商量去看一部最热门的电影,妹妹说把照相机也带去,看到精彩的拍头拍几张,好吗?”姊姊说:“开什么玩笑,电影院光线那么暗,怎么拍?”妹妹说:“有办法,带个闪光灯不就行了。”就这样两人来到电影院,一面欣赏电影,一面把银幕上的精彩场面,一一拍了下来,一场电影放完,一卷胶卷也拍完了。第二天就拿到照相馆去冲印,谁知冲洗出来的竟是一卷空白的胶卷,上面什么画面也没有。两人不觉呆住了。她们弄不懂什么道理,回想拍摄过程都是按要求进行的,即使技术不熟练,但也不会每次都出何题,而“全军覆没”。这时营业员上来问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哈哈大笑起来,连声说:“你们上当了!”于是他把照“白”相的道理详细地讲给她俩听:我们平时照相总是对着实体景物,把照相机的焦距、光圈、时间调配好后,按动快门,于是由实体景物上反射出来的光线进入相机,使暗盒中的胶片感光,被照的景物就印在感光胶片上了。若拍阴暗处的实体景物,由于光线弱,一般都采用闪光灯,其目的是把景物照得亮些,使反射光强些,这样就能使胶片感光量适度,拍摄效果就好。但在电影院里拍摄银幕上的图像,踉拍普通实体景物截然不同。如果不用闪光灯拍,还能马马虎虎看得出画面的情景。如果用了闪光灯,就适得其反,什么景色场面都照不下来了。这是因为,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电影胶片用灯光照亮而透射过来放大了的光亮图像,而不是实体景物,这时,如果用带闪光灯的照相机拍银幕上的画面,结果只能是锒幕被照得一片白亮,什么画面也没有了,看到的只是一幅白布挂在那里,当然拍摄下来的就是一张空白胶片了!吃一堑,长一智,空拍了一卷胶卷,使她们长了一点知识,也是值得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