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资源 >> 揭开中国药企销售费用畸高之谜阿尔法工场
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我们在《疫苗事件和医药监管》中发现,疫苗事件暴露出我国医药生产销售和监管体制的重大深层次问题,重销售轻研发,重审批轻监管,过度逐利,商业贿赂泛滥,质量安全隐忧重出,重大案件频发。这都呼唤新的医药监管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治理,事关国计民生,愿生命得到尊重。让我们一起推动社会进步,用梦想照亮历史前进的黑暗隧道。
1中国医药产业销售费用整体畸高
1.1A股制药板块销售费用占比远高于其他行业
Wind数据显示,年A股制药板块共家公司,销售费用共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25%,远高于其他行业。人均方面,年A股制药板块共有17万销售人员,人均销售费用74万元,仅次于材料及能源行业。
1.2国际对比:高出跨国药企近10个百分点
一般而言,创新药由于需要学术推广,其销售费用高于仿制药,但与以创新药为主的跨国药企相比,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药企销售及管理费用反而更高。年报数据显示,年全球TOP20药企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合计占比约28%。与之相比,中国A股制药板块高出近10个百分点,达到37%,即近四成的营收被销售和管理费用消耗。
2费用结构:流向哪里?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药企的销售费用主要有六大流向:公关招标机构费用、医院相关负责人费用、医生回扣、医药代表提成、逃税洗钱(过票)成本、统方费用。其中公关招标机构、医院相关负责人和医生回扣分别对应招标环节、医院采购环节和处方销售环节,利益进行三次重新分配,且医生回扣占比超过一半。
2.1医生回扣
医生回扣是药企销售费用的主要流向,这是因为具有处方权的医生直接决定了药品销售的多寡,且长期缺乏对医生的成本约束机制,同时医生资源稀缺,成为各药企激烈争夺的“销售端口”。长期以来,医生回扣一方面部分改善了医生的低收入,但也造成了用药结构扭曲问题,抗生素、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滥用现象严重,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2.2公关招标机构
年以来我国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由各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由于招标采购机构实际掌握着药品定价权且“只招标、不采购”,药企竞相公关,窝案频发、腐败盛行,药品招标价长期与市场供货价倒挂,成为“高药价、高回扣”的核心一环。年12月,央视曝光了上海部分药品的中标价与市场供货价,中标价普遍为市场供货价的3-10倍,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下药价不降反升。
2.3医院相关负责人
医院院长、药事委员会、医院药品采购目录的决定权,因此成为药企的公关对象。医院院长、药事委员会、药剂科人员较少,受贿额度较大,在近年查处的案件中涉案金额基本在百万以上,甚至过亿,引起了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2.4医药代表提成、逃税洗钱(过票)成本、统方费用
医药代表提成、逃税洗钱(过票)成本、统方费用均服务于三次利益分配,即提供人力、法律及信息支持,以维持整个利益链条的正常运转。
医药代表这一职业年开始引入国内,设立初衷是为了学术推广、协助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反馈药品临床使用情况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等,但实际中逐渐沦为销售人员,直接与招标机构、医院、医生进行回扣交易并分享药品销售的提成,由于利益丰厚,参与者猛增至万,导致近年来提成占比持续下降。
逃税洗钱(过票)即医药公司将回收的药品销售款以虚开发票的形式走账,以将资金分流至利益各方。统方即统计处方,医院的信息中心或药剂科,负责统计医生处方量,为医药代表给予医生回扣提供信息支持,近医院管理的从严而不断上升。
3原因分析:表现在药,根源在医
3.1招投采购:定价与支付主体不统一
定价与支付主体不统一造成定价权利滥用及寻租。本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支付主体医保基金主要由人社部主导,而我国大部分药品定价权主体在招投标机构且“只招标、不采购”,由卫计委主导,二者不统一导致招投标机构自身没有动力降低药价、节约药费,成为权利寻租、与药企合谋推高药价的制度温床。
药品定价与支付主体不统一的问题正在得到根本改变。年3月,国务院进行了机构改革,决定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按照“谁付费、谁操盘”的原则,全面接管人社部、卫计委、发改委、民政部中涉及医保基金、医保目录、招投标的多项职能,被称为“超级医保局”,定价与支付主体实现统一。
3.2医院在销售端的垄断地位:质量、价格的双重优势+“一品两规”+处方流转困难
医院在销售端的垄医院药品采购权的寻租及医生回扣。目前我国药品销售市场共有三大终端:医院、医院,其中医院市占率近70%,处于垄断地位。由于医院以处方药销售为主,非处方药较少,其在处方药市场的垄断地位更加突出。
由于医院在药品质量、价格方面具有双重优势,其垄断优势将不断强化。
质量方面,医院属于政府单位,负有医疗责任,因此药品采购渠道及质量控制较为严格,进口药占比高,而零售药店长期以来呈现“小、散、乱”特点,销售假劣药事件时有发生,导致公众普遍更加信任医院药品的质量。
价格方面,近年医院“药品零加成”政策推行以来,医院药品价格比零售药店价格更低。零售药店流量小,谈价能力差,医院的“最低采购价原则”,零售药店在采购中处于弱势地位,经营成本被推高,被迫提高药价,形成恶性循环,经营压力日益增大。
年医院共1.2万家,平均每家销售额万元,而零售药店多达45万家,平均每家销售额81万元,相差倍。同时医院医保对接充分,报销便捷,而零售药店医保报销尚存在一定限制,因此医院药品实际支付价更具优势。
医院在药品采购中执行“一品两规”制度,医院药品采购权在药品销售端的作用。“一品两规”即医院药品采购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一品两规”政策自7年开始推广实施,很多地区实际操作中演变为1种原研药、1种国产仿制药,导致众多国产仿制药在招标采购中只有1个名额,放大了医院的药品采购权,增加了约束条件,助长了不公平竞争及腐败。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仿制药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一品两规”政策对国产仿制药也显失公平。
此外,医院处方医院在药品销售端垄断的重要原因。年以来,尽管促进处方流转的政策不断加码,但实际中处方流转因患者路径依赖及配套不健全而推进缓慢。我医院药房拿药的习惯,医院药费缴纳及取药排队问题受益于“互联网+”而大幅改善,医院药房在医保报销、长期用药记录及慢病管理上的便捷性,患者主动进行处方流转的动力不足。
同时,我国目前的软硬件配套不足以支撑大范围的处方流转,如医院与药店的处方信息互联、药品种类的一致性、药店的处方审核规范等。
3.3缺乏对医生的成本约束机制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使用和消费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不在患者,而是在医生手中。作为代理人,良好的成本约束机制是避免行为模式扭曲的核心。但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医生的成本约束机制,医生的处方权和用药总量基本不受制约,医生沦为药品销售端口,医院及自身创收的角色,行为模式严重扭曲,最终被医药公司及医药代表的高回扣及各类变相利益输送绑架。
近几年药占比考核、总额预付制逐步试点并推开,按病种付费等措施也即将推出,医生的成本约束机制有望得以形成。
3.4医疗服务收费偏低
医生的培养周期长、费用高,但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由政府直接定价且严重偏低,难以体现医生的真正价值,同时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药品回扣、过度医疗成为医生的增收手段,导致以“以药养医”为核心的系列问题。年4月,《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开始实施,提高了部分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但调整的范围及幅度较小,整体仍然严重偏低。
4建议
4.1充分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
在已组建国家医保局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以强有力监管挤出招投标环节的药价水分,通过医保支付标准建立合理的药价形成机制,以差异化报销比例削弱大型医院的垄断地位,以按病种付费、控制药占比、总额医院控制药价的动力,全面压缩各个环节的权利寻租及医生回扣空间,重塑行业生态。
4.2放开医院“一品两规”的药品采购限制
全面放开“一品两规”的政策限制,适当增加医院药品种类,建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招采衔接机制,允许更多的仿制药尤其是通过一致性医院药品目录,医院层面的市场扭曲行为,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4.3医院及零售药店的药品质量及可及性
推动医院、医院、零售药店药品质量及可及性的均等化。质量方面,进一步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确保国产仿制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强化对零售药店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假劣药的生产销售。可及性方面,统一医院及医院的药品目录,鼓励医联体进行联合药品采购;鼓励药店连锁化及直销(DTP药房),优化各类药品进货渠道,提高经营管理规范水平,增强其对医院药房的替代性。
4.4建立健全处方流转的软硬件配套
从三个方面全面统筹处方流转的软硬件配套建设:一是加强处方管理规范,使用药品通用名,禁止指定品牌及药店;二是建立医院、零售药店与医院的处方信息互联系统,确保安全可靠;三是加强对零售药店的医保报销支持力度,提升便捷性,以增强对医院的竞争力。
4.5推动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人事方面,改革医院的行政体制,逐步取消医务人员的“事业编制”,增加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医院病;薪酬方面,推动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充分借鉴“三明模式”,将医生收入与工作量、医德医风、社会评议挂钩,医院收入、科室收入脱钩,增加政府财政对医院的支持力度,提高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合理体现医生的劳务价值,同时进一步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形成“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行业氛围,重构医生收入。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综合
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