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前景 >> 从农民工人到国师,张艺谋没有那场高
高考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无数学子而言,这是一场举国瞩目的大考,人生即将在这个节点处演变出无数的分支。
即使是在如今这个机遇众多的时代,高考也是一块重要的跳板,更不必说在发展渠道闭塞的上个世纪了。
年恢复的高考,真正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这无数人里就有张艺谋。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数不清,电影奖拿到手软,更是在08年北京奥运会担任总导演,让中国在奥运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张艺谋也因此一举奠定“国师”地位。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张艺谋年轻时,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他曾三年下乡当插队农民,还在纺织厂做了七年工人。
“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高考,很难说会有现在的一切。”张艺谋这样描述自己与高考的关系。确实,从农民、工人到导演,这之间的跨度不可谓不大,而高考就是连接那巨大沟壑的桥梁,让张艺谋从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日子里走到了捕捉人物光影的摄影新世界里。
一
年的春天,张艺谋在陕西西安出生,他的父亲是会计,母亲是医生,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也让张艺谋对书本与文艺有着特殊的偏爱。
在小学时代,张艺谋就是三好学生,后来上了初中,他也经常收到老师的夸赞。后来18岁时,张艺谋被安排下乡插队,就这样在黄土地里做了三年农民。
在21岁时,张艺谋因为会打篮球,会画画,身上带点文艺气质,机缘巧合下被咸阳第八棉纺织厂破格录用,成为一名车间工人。在工厂的这段时间,张艺谋也不愿荒废年华,于是省吃俭用近三年,才买来一台海鸥牌摄影机,闲暇之时就会用它拍摄。
因为当时并没有多少资料,所以张艺谋只能借几本摄影知识的书,将书中几十万字的知识全部抄下来,慢慢钻研。
为学习洗印技术,张艺谋还在拥挤的员工宿舍里打造了自己的暗室,他的暗室在桌子底下,用四块布围起来,桌下放个红灯和放大机。方桌之上是工人们的锅碗瓢盆,方桌之下则是张艺谋的光影世界。每当室友熟睡时,张艺谋就会钻到桌下,蹲在那废寝忘食地放像、冲洗。
就这样持之以恒地学习实践,张艺谋的摄影技术也是越来越好,甚至在咸阳都已经传开了,一提起张艺谋,那就是照相照得好的一个小伙子。每当周围有人结婚要拍结婚照,他们也都会来找张艺谋。
摄影这项爱好虽然有些 还费劲,但对于当时每天除了上工就是下工的张艺谋而言,无疑是照进枯燥生活里的一束光。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最初只是兴趣使然的刻苦钻研,竟然为他以后的求学路做了铺垫。
二
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全面招生,在北京、西安、长春、上海等城市都设置了考点,为了谋求新出路的张艺谋决定报考北电。但是求学路直接被卡在了 步,因为简章上的年龄限制,超龄的张艺谋在西安是不能报名和参加专业考试的。
但张艺谋铁了心要去试一试,于是,年5月,张艺谋借着出差的机会,顺路来到北京。他挑出自己这些年拍摄的60幅满意的摄影作品,并且精心装裱成作品集,花了很大功夫才将作品交到北电招生办和摄影系老师手中。
几个老师看到张艺谋的作品都十分赞叹,认为张艺谋非常有天赋,拍摄的作品非常专业,甚至有些拍得比摄影系老师还要好。
张艺谋的作品打动了招生老师,但因为当时张艺谋已经28岁了,不符合摄影系招生年龄不超过22岁的规定,即使招生老师欣赏,但也爱莫能助,就这样,张艺谋还是落榜了。
命运有些傲娇,眷顾他,却又总爱为难他。
但张艺谋却不肯轻易放弃,他又准备给当时领导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写了封信,还整理了自己的摄影作品准备一起寄过去。
但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又如何能与文化部部长有交集呢?又如何给他寄信寄作品呢?当时张艺谋拜托自己的一个朋友,将信和作品寄给北京的一个画家,又由这个画家将作品推荐给艺术主席,就这样一层一层地转递、推荐,终于,信和作品到了黄镇的手上。
黄镇看了张艺谋的作品,对张艺谋也是非常欣赏,再加上当时整个社会环境都在不拘一格地寻找人才。就这样,张艺谋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成功被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用。
三
张艺谋曾经回忆说:“进了电影学院,我发现同学大多是电影或艺术世家子弟,像我这种从外地来的很仰视他们,我不觉得电影学院是我能进的学院,我觉得它更像一个贵族学校。”
从农民到工人,再到成功走进“贵族学校”,说来简单,但实现起来绝非易事,可张艺谋就是做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是张艺谋人生的全新篇章,在这里,张艺谋逐渐从摄影师变成一名导演,直至到后来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名字。
有人说,时势弄人,时势造人。但回顾张艺谋的求学路,我们发现,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不仅是遇见机遇,更是抓住机遇。如果张艺谋没有几经波折后仍坚持不放弃,又怎会有后来的柳暗花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