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浅析转向应急社会心理的模型类型和功能

发布时间:2022/12/31 14:53:55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m.39.net/news/a_6169082.html

前言

灾难社会心理更多是发自公众内心的不由自主的“被动反应”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被动态”),而应急社会心理应该是各类主体力量(政府、企业、社群、公众)理性应对的“主动反应”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主动态”)。这应该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既然是“主动态”,就涉及主体力量的理性化行动和作为。因此,从灾难社会心理转向应急社会心理,最主要的是基于各类主体的不同功能,形成“理性干预合力”机理(模型)来谈“转向”。这里我们打个比喻,应急社会心理的形成就像一辆载着乘客的公交车,其安全正常行驶需要五个方面的力量行使五种功能角色。要形成正向的应急社会心理,就必须将外在“干预”与内在“调适”相结合。公众本身是应急社会心理的自我“调适者”,政府、专家、媒体、企业和社会组织都是外在的“干预者”,其中政府是“强干预者”。

(一)转向应急社会心理的公交模型

1.政府主动主导式干预:“主驾驶”角色。

在现代宏观社会系统中,虽然社会应急主要是社会力量的事务,但无论什么样的国家,政府都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主导者、领导者和主要干预者(强干预者角色)。因此,政府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主动态应急和正性应急社会心理的“公交车主驾驶”角色,负责全车乘员(包括售票员和副驾驶)的安全、秩序,这是其功能角色所在。“主驾驶”要确保应急社会心理朝着有效沟通、形成抗逆共识、积极应对、冲突处理(故障修理)、群体和谐的正确方向“行驶”。

2.专家释疑引导式干预:“副驾驶”角色。

专家作为应急事务的中高端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安全公交行驶的“副驾驶”角色,尽管兼具“学徒”角色。一方面,他们要为政府当好“安全行车”的技术参谋或向导,关键时刻还须替政府直接“驾驶”;另一方面,他们还要负责对车内乘客的答疑解惑。因此,专家在主动态应急、正性应急社会心理形成的过程中,干预任务不轻,干预责任不小,具有必要的释疑引导功能,属于“较强干预者”角色。

3.媒体正向传播式干预:“售票员”角色。

在现代城市的公交车上,售票员不但行使基本的售票功能(但近来售票功能逐渐被机器刷卡和扫码替代,传统售票角色逐步淡化,“售票员”重心转向“乘务员”),还承担着乘客向导的角色,并兼具车内秩序维护的监督员角色和行车安全员角色。因此,为了确保群体成员或公众对应急的积极心理反应,媒体除了正常承担政策宣传员角色,还要努力履行好风险信息正向传播和有效沟通的向导员、监督员、安全员角色,并且协助政府这个“主驾驶”去疏导、安抚车内乘客的情绪,力图通过发布真相、防谣辟谣、现场维安等工作,营造一种充满正向暗示、抑制负面情绪、积极抗灾救灾的氛围,总体上属于“弱干预者”角色。

4.社会广泛参与式干预:“协理员”角色。

这里的“社会”是指政府之外的各种机构力量,主要包括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它们在各类灾难的风险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恢复重建过程中广泛参与,有效带动应急事务。它们就如同现代城市公交系统中的十字路口向导、站台秩序维护等公交安全行驶“协理员”角色。它们还须主动将“公交车”外部突发情况向“主驾驶”(政府)、“售票员”(媒体)诸方报告,进行沟通。它们对于促进社会主动应急、形成积极向上的应急社会心理和心态,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相对而言,它们属于“较弱干预者”。

5.公众正性反应式调适:“车乘客”角色。

乘客是公交安全行驶的主要角色。前面的各类主体都是促发正性应急社会心理的“服务者”角色、“干预者”角色,而公众则是应急社会心理的最主要“表演者”“被服务者”角色和“自我调适者”角色。整个应急事务过程,即灾害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善后恢复四个环,就如同公交行程。公众作为“乘客”,一遇突发事件,就应该在“主驾驶”(政府)、“售票员”(媒体)、“副驾驶”(专家)的主导和引导下,在“协理员”(社会)的配合下,自我调适,正性反应,形塑抗逆共识,凝心聚气,主动齐心协力抗灾应急。

(二)正性应急社会心理的具体类型

灾难社会心理时提到安全需要动机、抗逆共识心理、社会记忆行为、利他互助关系几类正性社会心理。下面基于社会心理学上的社会认知(包括自我观、感知和动机)、社会互动(人际、群际和人群际互动)、社会影响(群体内部作用)三个视角,选择十个小类,简述正性应急社会心理的具体类型。

1.社会认知类正性应急社会心理。

(1)安全需要社会动机。人们面临灾变突袭,心理上第一反应是安全保障。无论是安全自保还是安全互保,都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和社会动机。这种动机是形成正性应急社会心理的必要条件。

(2)安全互保价值取向。安全互保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灾变场景中彼此互相进行安全保障的心理动机。这种动机是集体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选择,它贯穿于减灾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恢复重建的全过程,指示人们采取共同安全行动而不是各自苟且偷生。

(3)抗逆共识社会心态。群体一旦形成安全互保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在灾变来袭时就会自觉产生一种抗逆共识,并形成全社会普遍的、积极的、有信心的应急社会心态。

(4)风险感知适恰心理。应对突发事件必须有事前、事中的适恰性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放大和缩小(弱化)都不利于应急救灾,而且会产生诸多不利的经济社会后果。风险感知适恰心理的形成和锤炼,与个体的风险知识、环境熟悉程度、社会经验等密切关联。

2.社会互动类正性应急社会心理。

(1)利他主义助人行为。利他主义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动机,助人行为则是利他主义的一种具体展示。应急响应环节、恢复重建环节尤其需要这种利他助人行为。如果群体成员都这样互动助人,就能实现抗逆共识基础上的安全互助,促进应急正向效应。助人行为除了源于安全互保价值取向,还在于平时就有担当紧急助人责任的意识,并学习助人技能,锤炼助人价值取向。

(2)有效风险沟通心理。风险沟通是人际、群际、人与群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互动。是否有效沟通涉及多种因素,但风险感知适恰心理是个体产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基础。

(3)应急有序互动行为。无论是在群体内部,还是在陌生社会环境中,有序互动都是应对灾变的有效方法。如果场面混乱不堪,会引发更多的次生灾难和衍生灾难。应急有序互动既源于熟人环境的平时演练,也有赖于组织行为的出现或“群体精英”的指挥。

3.群内影响类正性应急社会心理。

(1)应急服从社会心理。群体既有的规范压力或领导权威、专业权威等对社会成员个体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和管束力。因此,在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适度施行“权威-命令”模式,对于应急救灾具有很大的正性意义。换言之,应急处置中要适度将自发的从众心理扭转为命令干预下的服从心理。

(2)应急社会助长心理。社会助长(促进)心理固然对于灾变场景下的社会情绪恶化等负面反应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对有效应急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当一个人的应灾或灾后慈善捐助行为、救灾响应中的英雄行为等受到鼓励或褒赏的时候,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进行有效应急救助。

(3)社会应急合作心态。合作是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协同、配合行动,以促使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助于他人或社会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在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人际合作、群际合作、全社会合作都是安全互保价值取向、抗逆共识心态、安全互助行为的具体表现。社会应急合作有助于事半功倍。

(三)应急社会心理的力场效应功能

正性社会心理在功能作用上会呈现为一种社会力、生产力,即“社会心理力”,它凝聚相关人群,融聚人们所携带的相关资源和能量,产生一种“磁场效能”,形成一种规模效应,从而对人们的应急管理和应急行动产生作用,我们称此为“力场效应”。这种效应可分为融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融聚是辐射的基础,辐射反过来也促进融聚。

1.基于社会系统的融聚效应。

正性应急社会心理力场同样会产生经济力(适应性的韧性能力)、政治力(达鹄性的秩序能力)、社群力(整合性的合助能力)、文化力(维模性的共识能力)。经济效应在于产生应急生产力、应急融资力;政治效应在于产生应急引领力、应急控制力;社群效应在于产生应急聚合力、应急互助力;文化效应在于产生应急共识力、应急感染力。

2.基于应急环节的辐射效应。

从应急管理中的灾害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善后恢复等四个环节看,上述各类社会心理力渗透、辐射到各个阶段,应急社会心理力场的功能效应使得全社会有心、有识、有德、有能、有信、有为、有助、有度、有序、有效地参与应急。

结语

总之,应急社会心理力场的功能效应总体上可以概括为韧性成熟、有序参与、合作互助、安全共识,从而使得灾难社会心理学迈向“应急社会心理学”。当然,应急社会心理学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7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