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摄影后期不是炫技,而是为了更好的沟通

发布时间:2025/7/13 12:28:52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初学语文的时候,我们会学习排比、夸张、比喻等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那时只有词藻华丽的文章,才会被认为是好文章。后来我们才发现,其实言简意赅,也能写出很好的文章。我们喜欢作者的并不仅仅是他华丽的语句,更多的是他脑洞大开的创意,清晰深刻的见解,或者是独一无二的经历。摄影后期也是一样。各种技术的堆砌,素材的堆积,有时只会让一张照片华丽而空洞,却让摄影师本身想表达的东西迷失在绚丽的画面中。摄影作品的呈现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摄影师在表达,观众在理解。摄影作品不能为了华丽而华丽,并不是说照片的美感不重要。事实上美感是摄影沟通中必要的因素,就像我们不能蓬头垢面就出门一样。说话尚且要遣词造句,让语言漂亮流利。摄影后期也是类似,一方面要制造基本的形式美感,让观众有兴趣去进一步观察这张照片。另外一方面,摄影师也需要突出强化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而减弱隐去无关的杂物。下面这张照片,是深秋季节拍摄于南美的巴塔哥尼亚。我很喜欢这个构图,因为五彩的灌木和前面已经枯萎的树枝,很好的体现了秋末冬初的氛围,而圆圆的月亮很多时候也和秋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谈论后期处理,就不得不追溯到摄影诞生初期。那时候的摄影还要依靠各种化学试剂,从底片的制作到影像作品的获得都离不开手工操作。从头至尾,像是一场化学实验。直到相机发展得足够成熟,底片就不需要摄影家们自己制作了,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拍摄完成后底片的冲洗。这时的摄影仿佛才有了分工。因为摄影器材技术的进步,前期拍摄的难度被降低了,摄影家们终于可以解放出更多的时间去专心拍摄,回到暗房后可以有条不紊地冲洗放大。在这个时期的摄影家们并不满足于获得一张看起来足够清晰的照片,而是醉心于对影像细节的把控。著名的风光摄影大师Ansel Adams就是此道的高手,他把影调进行分区,将照片的细节影调做到了极致。这项暗房后期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今几乎人手一台数码相机的时代,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不同地方旅行,拍摄和创作。而在风光摄影领域,不少人去众多大小热门拍摄景点机位去拍几乎同样构图的照片,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一排架起三脚架的摄影师拍摄同一个场景。这渐渐演变成了一场“竞赛”,看谁能拍到更好的日落或者日出光线和云彩,变成单纯拍摄和后期。在这过程中,了解到了风光摄影不单单是拍摄和后期,更多的是怎样去探索,去发掘和发现,以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表达对一个场景的感受。后期不仅是调调色调,不是仅仅磨磨皮,摄影的后期有着更宽泛的概念。当然我明白很多人反感摄影的后期,是因为不爽自己被骗了而已,明明没那么蓝的天,你他喵的给我P的那么蓝,明明没有那么好看的姑娘,你他喵的给我P的那么好看,你他喵的不是在逗我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91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