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股债跷跷板效应重现年内新成立基金规模

发布时间:2023/7/16 17:17:36   

《华夏时报》制表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耿倩胡金华上海报道

本周基金发行迎来一波“小高潮”。10月17日,市场上共有17只新基金开始发行。10月18日至23日,还将有5只新基金登录资本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周发行的22只新基金中,12只均为债基,占比超五成。

而数据表明,债基当道的现象是长期的。记者发现,近期基金新发热情整体相对不高,年内市场震荡下新基发行遇冷,“债强股弱”趋势明显。

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作为统计标准,截至10月19日,今年共有只新基金成立,成立总规模达1.万亿元,较年、年同比分别下降48%和46%,创近三年以来同期新低。在新成立基金中,债券型基金有个,发行总规模达亿元,占比为58.50%;而新成立的股票型基金有只,发行规模为亿元,占比仅为10.54%。

对此,中证鹏元研发部研究员李席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债基当道的一个原因是今年股票市场波动较大,收益上表现不佳,“股债跷跷板”效应下资金更多流向债券市场。此外,今年的经济基本面、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等因素利多债市,债券类产品可以兼顾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因此获得市场的青睐,而流动性的充裕也加大了市场对于债券类资产的配置需求。

基金发行债基当道,成立规模超亿创新高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近期基金新发热情整体相对不高,年内市场震荡下新基发行遇冷。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作为统计标准,截至10月19日,今年共有只新基金成立,成立总规模达1.万亿元,较年、年同比分别下降48%和46%,创近三年以来同期新低。

按季度统计,今年第三季度新基金发行份额最多,只新成立基金发行规模为.12亿元;其次为第二季度,只新基金发行了.25亿元;今年一季度新基金发行份额最少,共发行了只基金,发行份额为.60亿元。

按月份计算,今年6月份是前三季度中新基金发行规模最高的月份,该月新成立了只新基金,总发行规模为.04亿元;其次是8月和9月,上述月份新成立基金总规模分别为.43亿元和.98亿元;2月份是今年前三季度新基金发行规模最低的月份,该月新成立了70只新基金,发行规模为.80亿元;此外4月和5月发行规模也都在亿元之下。

数据统计表明,今年以来基金发行市场呈现“债强股弱”的趋势。

从新成立基金的种类来看,债券型基金成为主力。在新成立基金中,债券型基金有个,发行总规模达亿元,占比为58.5%;而新成立的股票型基金有只,发行规模仅为亿元,占比仅为10.54%。

从新成立基金规模上看,债券型基金也十分“能打”。Wind数据显示,年内新成立基金规模榜单前十中,债基占据了八席;在年内新成立基金规模榜单前二十中,债基有15个;在年内新成立基金规模榜单前五十中,债基有41个,占比为82%。

就算在今年新发行高点的6月,债基也占据半壁江山。Wind数据显示,在6月份成立的新基金中,成立规模前三十名均为债基。其中发行规模排名前6的新基金均为同业存单基金。在6月份成立的只基金中,15只同业存单基金当月发行总规模达到了.60亿元,接近该月新基金成立总规模的一半。

不仅在数量和发行规模上领先,债券型基金业绩也跑赢其他类型基金。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平均收益率最高,为1.53%,远高于股票型基金的-19.27%和混合类基金的-13.65%,也比货币型基金1.45%的平均收益率要高。

图片来源:Wind

“其实从今年的权益市场表现来看‘债强股弱’很正常,跷跷板效应明显。”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相较于股基,债基更加平稳。从每周、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中枢来看,债基的变化仅有0.5pct-1pct,而股基的变动幅度则要放大十倍,更加符合国人的风险偏好。

“另一方面,今年股市波动大、回撤幅度大,对于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造成了打击,资金纷纷撤离,对股基的申购热情度也有所下降。在重新搜寻可以配置的资产的时候,混基、QDII型、商品型等基金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地缘政治等的影响,投资性价比并不高,而债基则成为比较好的安全垫资产。从数据上看,近期债基的吸金能力也远远高于股基以及其他基金,每周的募资规模可以占到每周申购规模的80%左右的比重。”雒佑分析道。

自购降费,基金公司花样“自救”

债基当道也跟市场低迷,投资者风险偏好改变有关。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曾衡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基金发行市场呈现“债强股弱”趋势一个重要原因是股票市场今年以来遭遇调整,避险情绪浓厚,投资人普遍降低风险偏好,权益类产品特别是偏股型产品受挫,销售渠道也有意引导资金流入低风险的产品之中。

而记者也发现,很多基金公司为“自救”,选择购买自家产品彰显投资信心。10月19日,银华基金、中融基金、兴证证券资管、永赢基金、招商证券资管等纷纷宣布自购。最新数据显示,本周以来已有包括公募、券商资管、私募在内的26家机构宣布真金白银购买自家产品,合计总金额达到18.1亿元人民币。

除了自购以外,还有基金公司主动降低基金产品费用率来打折促销。近日,诺安鑫享定期开放、中加颐享纯债等多只纯债基金发布调低基金费率公告。事实上,今年以来已有近30只纯债型基金产品实施降费举措。

在当前整体基金市场遇冷的情况下,降低费率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也可以大大减少基民的申购成本,对于提升持基体验有非常好的帮助。“随着国民理财意识、投资知识储备的增加,市场可选的投资品种大大增加,为了在基金产品同质化的情形下吸引力、竞争力等方面有优势,降低费率将是大势所趋。”雒佑进一步分析。

展望四季度,李席丰认为,稳增长和稳地产政策下经济有望企稳回升,债券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向下空间不大,长端利率出现调整的风险值得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2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