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市场 >> 黄奇帆通货膨胀去杠杆,会把坏账转嫁于民
6月23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重庆市原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围绕宏观经济去杠杆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防范两个问题,发表了相关演讲。黄奇帆表示,通过加货币去杠杆,坏账通过发货币稀释掉了,这种通货膨胀把坏账转嫁给居民,如果过于严重,会带来剧烈的经济危机、社会振荡。
衡量宏观杠杆率的四个指标
目前,我国的宏观杠杆率确实比较高,具体有四个指标可以衡量:
一是M2。年,中国M2已经达到万亿元,我国GDP是82万亿,占比已经达到2.1:1。相比而言,美国的M2跟GDP比是0.9:1,现在M2大约是18万亿美元。所以,我们这个指标显然是非常非常地高。
二是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我国金融GDP比重只有4%,之后迅速上升,年年底是8.4%,去年底是7.9%,今年1-5月份还是在7.8%左右。从全球看,全球金融增加值占GDP的4%左右。我国这一比重,已超过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
在西方,金融业比重过高往往意味着经济危机的到来。比如,日本年达到高点6.9%,随后经济危机爆发,资产负债表衰退,步入“失去的二十年”。美国年达到高点7.7%,之后互联网泡沫破灭,年达到7.6%,之后次贷危机发生。
三是宏观经济杠杆率。去年,包括政府的债务,居民的债务和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加在一起差不多是GDP的%,在世界上处在较高的位置。
在这三大部分的债务杠杆之中,去年底政府的总债务是37万亿人民币左右,占GDP的47%左右。居民的债务,过去几年增长的比较快,目前占GDP比重是45%左右。
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占GDP的%左右,这个量是非常大的。
目前,美国也是%,日本有%,英国也比较高,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中财政比较差的国家也异常的高。即使这样,我国也排在世界前列。
四是全社会新增融资中的债务率。每年的全社会新增融资量,在十年前是五六万亿元,五年前是10-12万亿元,去年全社会新增的融资18万亿元。在新增融资中,股权性质只占总的融资量的10%,90%是债权。
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每年新增的融资总是90%是债权,10%是股权的话,10年后我国的债务肯定不是缩小,只会越来越高。
从这四个指标来看,中央提出宏观经济去杠杆、防风险,不是无的放矢,是抓住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害。
去杠杆的三种方法
纵观过去全球年各西方主要国家去杠杆的经验和教训,去杠杆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过度紧缩型的去杠杆。这是非常糟糕的去杠杆,去杠杆当然会带来金融紧缩,但措施不当,金融过度紧缩,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萧条、企业倒闭、金融坏账、经济崩盘等局面。
二是严重通胀型去杠杆。通货膨胀也能去杠杆。通过加货币去杠杆,坏账通过发货币稀释掉了,这种通货膨胀把坏账转嫁给居民,如果过于严重,会带来剧烈的经济危机、社会振荡。
三是良性的去杠杆。虽然经济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是还是健康地向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调整趋好,既降低了宏观经济的高杠杆,又避免了经济萧条,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
良性的宏观经济去杠杆,要从宏观上形成去杠杆的目标体系和结构。
假如,我国国民经济宏观杠杆目标下降50个点,杠杆率维持在%左右比较合理。那么,财政、居民和企业三方面是平均降,还是突出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这一块?要害是把企业%的负债率降三五十个点到%-%。
这是一个定量定性的宏观目标,操作上既不能一刀切地想两三年解决,这容易造成糟糕型的通缩去杠杆,也不能用一种办法孤注一掷,应该多元化去杠杆。
多元化去杠杆
从宏观上看,多元化去杠杆至少可以用五种办法一起着力:
一是核销破产。如果现在万亿企业债务中有5%是必须破产关闭的企业造成的,那就该有6万多亿的坏账核销。这对企业来说是破产关闭,对银行来说是坏账核销,宏观上说是债务减免。
二是收购重组。这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没有破产,但是会有一些债务豁免。
比如,0年前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实施了1.3万亿元的债转股、债务剥离,当时的债转股重组中,对活下来的企业约减免了五千多亿的债务。
如果现在我国万亿企业债务有10%需要通过债转股收购兼并等资产管理手段重组的,那也会有6万多亿元债务减免。
三是提高股权融资比重。如果全社会融资中股权融资比例提高到50%,那么一年就增加8万亿、10万亿的股权,这样企业债务三五年相当于会减少三四十万亿,一年十万亿的话,五年就有五十万亿,三年里面就是三十万亿。
四是调整物价指数。通货膨胀是客观存在的,就算每年保持2%-3%的增长,五年也有10个点的债务会被稀释掉。如果完全变成紧缩,那么资金链会出问题的。
五是平稳调控M2增长率。每年M2增长率应该约等于当年GDP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如果GDP是6.5%,通货膨胀率2.5%,加在一起是9%,再加一个平减系数。在通胀时期平减系数逆周期调控减1个点,通缩时期加1个点。
总之,这一方面要平稳,既不能像前几年15%、16%的增长率,也不能为去杠杆骤然把增长率降到5%、6%。
金融企业的三类创新
一般来说,金融企业的创新可分为三类,
一是因经济发展需要、围绕实体经济的问题导向而出现的业务模式创新。
比如,近几年因互联网发展而出现并纳入监管部门牌照管理的第三方支付、网信银行、消费金融等业务模式;
二是因技术进步、金融科技发展而形成的服务方式创新。
比如,手机上大量使用的支付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