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市场 >> 远程医疗器械应用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通信技术与医疗器械的融合应用,不仅衍生出远程操控、数据快速传输和实时共享等系列功能,更进一步推动了医疗产业格局的变革。随着5G、千兆光纤等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远程医疗器械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新技术、新产品也正在不断涌现。
远程诊断类医疗器械
远程诊断类医疗器械主要覆盖X射线成像(DR)、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等影像类设备,主要应用于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领域。DR和CT设备工作原理都是基于X光,但成像特征和适用场景各有不同。DR是基于二维投影原理,适合用于骨骼外伤诊断;CT成像则具有更高的三维空间分辨率,在微小病灶的筛查上更有优势。MRI设备的成像利用的是原子核自旋运动,对神经、血管、肌肉等软组织病变筛查明显优于CT,对人体无放射性伤害。超声设备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具有安全、无创无辐射、实时成像等优点,适用于腹部、甲状腺、乳腺等人体器官检查。
新一代通信技术能够助力上述诊断类医疗器械在远程操作过程中实现高清影像数据秒级传输、远程操控毫秒级时延等,使得医疗专家在本地即可为偏远地区的患者进行实时影像阅片和诊断,能够帮助患者节约就诊成本,有效解决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目前,远程诊断类医疗器械典型落地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移动DR/CT诊疗车?移动DR/CT诊疗车舱体主要由发电机区、扫描室和控制室3个独立空间构成,其中扫描室用于配备DR/CT设备,控制室配备主控台、显示器和建模工作站等设备。车内配置无线通信模块,移动诊疗车在进行现场筛查后,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由专业医生进行远程诊断并实时反馈诊断结果。
远程超声机器人?通过远程超声机器人系统,结合AI视觉辅助和触觉反馈,医院专家可以远程操作千里之外的机械臂,控制机械臂上探头的移动和旋转,进行会诊、示教、指导、急救,为基层患者进行检查和诊疗。远程超声实时会诊过程中,基于远程网络实时传输动态变化的超声影像,双方医生可进行协同标记,实现语音、视频、超声影像三者的实时、同步传输,有效打破空间限制,实现跨区域、跨医院之间的业务指导、质量管控,医院进行超声工作时手法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远程磁共振设备?远程磁共振设备通过接入通信网络,能够实现在联网设备之间实时共享扫描序列管理、图像质量反馈以及针对性的参数调整等操作,可用于大型医联体对磁共振设备的远程、高效和统一管理,还可实现及时高效的远程培训和远程会诊。
远程治疗类医疗器械
在远程治疗领域,通信技术与远程手术规划、视觉实时导航、人机交互等技术结合,主要赋能于远程手术机器人。机器人辅助手术具有灵活精准、视野清晰、过滤震颤、直觉自然、易于学习,创口小恢复快、出血少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在高难度手术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远程手术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腹腔镜和骨科领域。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通常采用主从遥控操作的操控方式,由外科医生控制台、患者侧手术车和一套三维高清影像系统组成,在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已广泛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定位导航装置、机械臂装置以及配套的工具集,已在多个骨科亚专业中得到应用。
远程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远程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工作中涉及三类信号:一是辅助医生进行远程会诊交流的音视频信号,二是通过监护设备、内窥镜等获取的患者生理参数及实时影像数据,三是肌电等触觉反馈传感器和机械臂等回传的控制信号,分别由音频模块、视频模块和控制模块进行处理传输。使用远程通信网络,特别是5G网络,基于其大带宽网络特性,远程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内窥镜可使用4K超高清视频进行三维影像传输,影像色彩更接近人眼视觉,可观察到细微血管、神经以及传统高清内窥镜难以探查的细节,能为手术医生提供清晰的大视野,满足手术过程中局部放大的需求,让医生实现更为精细、精准的远程手术操作。
远程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术前采集用户3D影像,远端传输分析制定个性化骨模型手术方案,术中利用实时性极高的网络传输,远程控制手术机器人进行精密操作,术后实时跟踪患者恢复状态,远程引导患者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医院医院的深度协助,显著提升手术最终的临床效果。
急诊救治类医疗器械
传统的急救方式是将患者医院后再实施检查和抢救,占用了一定救援时间。运用5G等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利用远程急救设备在救护车上即可为患者完成一系列基础检查,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患者的生理参数及检查检验结果等关医院,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医院内专家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通过AR/VR技术进行远程会诊和指导,快速制定抢救方案,做好术前准备。
急诊救治类医疗器械包括除颤仪、车载监护仪、转运呼吸机以及便携式超声、心电图机与远程心电管理系统等设备。此类设备的特征是便携易用、体积小、重量轻,能够将监测的医学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搭载无线通信模块,可使这类医疗器械向无线化、集成化和小型化进一步发展,满足远程急诊救治场景下的各类医疗服务应用。
在年冬奥会期间,远程急诊救治模式得到了良好实践。北京急救中心改造、配备了5G救护车、智能移动方舱等急救设施,可第一时间将受伤运动员的生命体征、医学影像、电子病历等数据实时传输给医疗专家,迅速完成“云端会诊”,远程指导急救工作的展开,为伤者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远程监护与生命支持类医疗器械
远程监护与生命支持类医疗器械包括能够监测心电、脑电、血糖、血氧等人体生理参数的监护仪及呼吸机、透析设备等多种医疗器械。目前,远程监护与生命支持类医疗器械还在研究探索阶段,多用于以下三类场景。
院外的家庭监护场景?家用监护类远程医疗器械能够更加便捷地将人体监测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医院、社区、家庭等多个渠道汇总的患者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患者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持续监护,对急重症风险较高的患者进行预警提示,推动医疗渗透至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家庭护理各个环节。
院内的远程监护场景?远程监护具备一对多实时监护、实时查房、远程交班、远程会诊、远程指导、家属远程探视、远程心理疏导等功能。借助远程监护与生命支持类医疗器械,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患者的身体状况、生理信息、病历信息等数据,为急重症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护;患者也可向医护人员发起高清视频进行互动式交流咨询。远程监护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交叉感染风险,切实提高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院间的远程监护场景?与院内远程监护场景类似,区别在于院内监护场景下患者在病房内,监护中心在同一院区内的护士站或医生工作站;而院间远程监护场景下患者与监护中心医院。院间远程监护医院医疗资源短缺,监护水平不足等问题。
远程康复类医疗器械
康复医疗器械指在康复医疗中用于康复评定、训练与治疗、有效改善或恢复患者功能的医疗设备。目前,我国康复医疗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医疗资源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地域性差距较大等问题,很多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而逐渐失去运动功能,甚至导致终生残疾。
远程康复类医疗器械的落地应用后,患医院便可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实现家庭康复、医院康复一体化发展。远程康复类医疗器械通常还集成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远程监测等技术,以丰富康复终端的功能和应用场景,实时监测患者的运动学、生理学等康复数据,从而达到良好康复效果。
远程康复训练机械臂?远程康复训练机械臂基于力反馈遥操作机器人技术,使得医生通过网络便可以一对多远程控制机械臂,设定康复机械臂的训练模式和控制参数,利用反馈的视频图像及力反馈信息监控患者的训练状况,从而对中风患者或肢体受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该系统在有限的康复医疗资源下能够大大提升医生工作效率,帮助患者达到预期康复效果。
远程康复虚拟游戏训练机器人?远程康复虚拟游戏训练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和软件模块模拟现实环境,辅助患者完成运动训练,游戏提供视觉、听觉、力觉等多种形式的反馈,可增强训练时的真实感和沉浸感,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同时,借助网络实现远程康复监控,将康复数据进行量化后反馈至医生端,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实时调控设备参数,既适应患者的康复情况,又保证患者的训练强度,使治疗效果最大化。
(摘编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平台新一代无线诊疗应用技术研究工作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联合编制的《远程医疗器械研究报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