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当摄影遇上仪式感,聊聊数码相机的复古设计

发布时间:2022/8/13 17:38:32   

摄影是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有点哲学,有的人可能会说“摄影就是记录真实”,我觉得你说得很对,而有的人可能又会说“摄影是为了艺术创造”,我认为你讲得也很有道理,简单来说,摄影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主题,但它的根基依然是那句老套的“以人为本”,重要的是你以什么出发点去审视它,对同一张照片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声音,正是因为有的人站在还原真实的角度去看,有的人则站在艺术创作的角度去看,这恰恰说明对摄影创作和作品的判断,观看者主观意识的影响远大于相机镜头硬件技术的客观指标。所以,每个人的经历与认知不同,对摄影作品的感受也自然不同,比如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的人对离别与乡愁的摄影主题会更加敏感,热恋中的情侣对人像糖水又会情有独钟……从这一点来说,摄影与音乐有很多共通之处,也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既然摄影具备高主观性的特征,那相机的设计是否能在这方面做一些门道呢?当然可以,目前摄影器材的发展受手机影响,明显开始回归专业方向,这意味着如非硬性需求,普通消费者对相机器材的热情会明显降低。但这时候主观设计上有特点的产品往往更有机会拉回一点分数,比如总有人会很钟爱的复古设计:拼接金属机身、全机械转盘操控、旁轴取景、胶片模拟等等,当这些设计建立在足够出色的性能基础之上,就是妥妥的加分项(当然有时候也是加钱项……)。

复古设计很多品牌都正在做或曾做过,比如全画幅的尼康Df,APS-C的富士X系列,M43的奥林巴斯几乎全系列,但要论坚持得很彻底且做到细分的,应该就是富士X系列了:有固定镜头的X系列、可换镜头里又有基本复古的X-T系列和硬核复古的X-Pro系列,而且富士做复古设计相对其他品牌的优势在于它硬件软件都有历史沉淀,软件在这里指的是成像技术,富士在胶片时代的地位应该不用我多说,全名即为“FUJIFILM,富士胶片”,这意味着它做数码机复古,在多种胶片效果模拟方面就是“官方正宗”,既能让老一辈老法师的缅怀青春,又能让向往复古氛围的新一代摄影爱好者尝鲜,当然,胶片的特性,数字技术能模拟一部分,这个我们后面再细说。

而至于硬件部分,众所周知,目前的各大相机品牌都是从胶片时代成长而来,也基本都有80年以上甚至过百年的历史,即便是索尼,也有曾经的美能达照相机事业部来兜底,而富士在胶片时代的机身建树主要集中在中画幅、袖珍相机上,经典机型如GA、GSW等等,但35mm机型富士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旁轴TX系列,也就是哈苏知名的宽幅相机Xpan系列,时至今日也还是有很多胶片爱好者对其爱不释手。

历史的东西资料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简单来说在数字时代要论复古设计,富士的根基会相对较为厚实,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是我新入手的X-Pro3,没错,就是硬核复古的最新一代:

那么,相对X-T系列,它硬核的点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X-Pro系列采用类旁轴取景器设计,X-T系列则是常规无反的LCD+EVF。之所以称之为“类旁轴”,是因为说旁轴基本上就一定会说联动测距(其中徕卡M系列就是经典代表),但富士X-Pro3并不支持联动测距,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身处进步飞速的数字时代,现阶段的任何数码相机都可以很方便地把自动对焦功能集成于传感器上,放弃服务于手动对焦的联动测距机制只能说是遗憾,或者说复古情怀这张牌打得还不够彻底。

所以,X-Pro系列只是开了一个光学旁轴取景窗,这意味着它虽然是无反,但它却有光学取景,而与单反的差别在于它是独立光轴而不是TTL,所以存在视角差和视场差,在拍摄时要注意取景角度和视场刻度线的范围,除此之外也无法反馈镜头景深,使用大光圈镜头时不能直观判断是否正确上焦,这些也都是旁轴取景器的特性。

但还是那句话,身处数字时代,这个问题还是有办法解决的,可观察上图,这是从机身正面拍摄的照片,X-Pro的取景器采用光电混合设计,内置了一块万像素点(约x分辨率)弹出式OLED面板,正常握姿下右手食指或中指可以向右拨动拨杆切换光学/电子取景,从取景器另一面可以看到OLED由下往上升起,而且有意思的是它的光学电子混合取景模式还采用了抬头显示系统,向左拨动拨杆,在光学取景窗的右下角弹会出另一块玻璃,并将传感器“看到”的图像投影到这块玻璃上,实现混合显示:

对于这个取景器唯一想吐槽的就是眼点太近,裸眼的情况下要把眼眶完全贴住才能观察整个取景器,戴眼镜的话,稍不留神就会看不到位于取景器某一边的信息,需要时不时的微调位置……

硬核复古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拍摄体验,首先是不给你看LCD,合上翻转屏的时候只能看到一块1.28英寸的彩色E-Ink面板,想要看回放就得把翻开翻转屏,才能看到朝内布局的LCD。这个设计主要的目的就是给你仿佛在拍胶片机的感觉,因为这块彩色E-Ink面板的主要功能就是显示目前所模拟的胶片型号,并同时给出ISO、白平衡等信息,也可以调整为显示光圈、快门、ISO等拍摄参数,视频模式下可以显示F-Log模式等规格。

这块彩色E-Ink面板的响应速度还不错,按住导航键向上使其在不同胶片效果上全速翻页,基本没有明显的视觉卡顿,不过可能是厚度限制,X-Pro3的这块彩色E-Ink面板没有引入前光设计,所以它只能利用环境光反射墨水屏实现观看,这意味着弱光下这块屏就是黑漆漆的,还是需要通过取景器或LCD来进行调整。

说到胶片模拟,数字技术能模拟的其实只有色彩色调倾向,所以准确的说是胶片色彩模拟,X-Pro3能模拟17种不同风格的富士底片色彩,在适合的光线下用适合的模拟效果就能获得相当不错的直出效果,换句话说就是:摄影色彩原本是一道问答题,你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而在X-Pro3这儿,富士已经为你写好了多个答案,于是呈现在你面前的问答题就变成了一道选择题,甚至判断题,简而言之,合理利用不同的胶片模拟效果,从欣赏摄影作品这个主观能动性极强的角度来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因为RAW文件不会应用这些效果,因此只需RAW+JPG,就依然保留了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权利。

当然,市面上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复古成像形式,比如摘掉原色滤镜的纯黑白数码相机,与有原色滤镜但模拟黑白的机型相比,因为没有原色光阻剂的影响,前者的量子效率会明显更高,这意味着即便是相同的传感器和相同的曝光参数,前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生电子,从而降低模拟增益倍率,获得更高的性能。

上图为增强绿色分量的ACROS黑白,下图为ClasscNeg,这两个效果我比较喜欢。

当然,各种效果都可以尝尝,有时候还会有不少意外之喜,除此之外清晰度、颗粒效果等设定也能玩出一些便于直出的花样来,可玩性还是挺强的。

其实关于胶片与数码的性能优劣之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错误就是总有人直观的认为胶片的动态范围更高,但事实上,数字成像是一个光变电,电变数字的完整封装流程,整个过程非常稳定,不会出什么纰漏,也没有太多的介入空间。而胶片则只是其成像流程的中间环节之一,胶片本身只有密度区间,而能够呈现多少档光线更大程度取决于对胶片的曝光和冲洗方法,比如放大机投影镜头性能如何、与胶片是否绝对平行、显影液/定影液性能是否稳定、相纸性能是否足够,以及最重要的,冲洗工的技术水平如何,对照片是否有充分的理解……

除此之外,银盐与光电二极管对光的响应倾向也不同,胶片是向左曝光,而数码是向右曝光,也就是说胶片欠曝基本没治但过曝可能还有救,而数码则是溢出无法找回但欠曝还有机会拉上来。而胶片在冲洗时如果灰阶冲得够久,可以获得与数字机拍摄Log类似的高宽容度中灰图像,一张过曝的胶片,也能通过绘制曝光图的形式来对胶片中不同的位置进行分别曝光调整灰阶,进而在相纸上呈现类似HDR的效果……

所以胶片是否具备高动态取决于人,数码则是取决于传感器光电二极管的阱容,浮置电容电压摆幅,是否具备过溢漏极开关+电容及其电容量,再加上本底/读取噪声控制能力,很明显,前者更主观,而后者更客观。简单来说,胶片的复杂在于多维度,牵扯到太多的环节,用现在大家很喜欢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充满了“仪式感”,恰可称之为胶片摄影的艺术灵魂所在,而这正是高度归一化的数码产品无法复制的,X-Pro3把胶片色彩模拟以各种形式放到用户更容易触及的位面,目的也就是为增加这种仪式感。

所以对于现代数码相机的出片效果复古,更多还是提供一种趣味性,如果你要的就是这种复古的操控和直出效果,当今市面上X-Pro3无出其右,但作为一款机身价格在五位数的APS-C画幅无反,在消费者需求的金字塔结构里,仪式感的基础还得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历史早已证明单靠功能而性能存在瓶颈的高价产品终究走不长远,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当年卡西欧的自拍神器。胶片色彩模拟对现代算法团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可言,很多手机摄影APP都能模拟,绝大多数人也并不会去仔细分辨原厂效果与否有何区别,所以它本身的硬件性能也必须达到高水准,才值高价格。

X-Pro3的复古还体现在多种外形规格上,我选择的是最普通的黑色版,而它还有一个价格更高的版本,顶盖和底板表面覆盖为钛材质,有金色和灰色可选,从外形上再进一步增加了仪式感。

X-Pro3与X-T4、XV采用的是同一块万像素APS-C传感器(但只有X-T4带机身防抖),应该是索尼IMX,与自家中画幅GFX,索尼全画幅A7R4是同一工艺,只是晶圆切割面积不同,但富士的这三款均定制为自家的X-Trans色彩滤镜阵列,这也算是少有的已基本成熟的非拜耳型阵列。

从很多测试数据来看,这块传感器的动态范围等客观性能基本上可以说是目前APS-C领域的最佳水准,索尼因半导体销售协议限制在A6系列上并未使用最新工艺,所以反倒是亲儿子赶不上外卖版;佳能无论EOSM还是90D都是前照式且虽然已竭力追赶但依然落后了至少一代(勉强赶上A的水准);尼康APS-C机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17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