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艺路绿灯高国桥我的摄影情缘澎湃

发布时间:2023/1/6 19:59:30   
                            

作者简介:高国桥,新乡供电段党委宣传助理员兼融媒体工作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郑州局集团公司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擅长新闻摄影、风光摄影和新闻写作,在地市级及以上发表作品两千余篇幅。

作为集团公司摄影家协会会员,今年八九月份,作者参加了集团公司文联组织的“献礼70华诞,送文化下一线”活动,拍摄了大量一线铁路职工辛勤工作的照片,本文部分图片就来自这次活动。

我的

摄影情缘

说起与摄影结缘,还得从我上中学的时候说起。那时,我的一个班主任是一个摄影“发烧友”。每次去他办公室,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幅刚冲洗出来的黑白照片,有的反映的是市井百态,有的反映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这是我对摄影的初步。

那时候,我还不懂用影像记录,更不懂摄影的用光和构图,只觉得每幅照片都离我们很近,也想用相机拍拍类似的人和事,心里头也就萌发买一架相机的念头。

在当时,一架最便宜的“傻瓜机”也得二百多元,对于家庭并不富裕的我来说,拥有一架相机那就是奢望。所以,我就下定决心,等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攒钱买相机。

年5月,我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新乡供电段一名普通的接触网工。在现场,我被真实而震撼的铁路一线工作场面深深感动,引发了我用相机记录这动人场景的念想。于是,我每月从元的工资中“抠”出50元,筹备资金,购买相机。

经过两年多的省吃俭用,我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相机——海鸥DF-。那个时候,双排汉显BP机正流行,年龄相仿的同事都花钱买双排汉显BP机,挂在腰间,那时一个神气。而我却买了相机挂在胸前,同事们都说我不撵潮流,有点老土。

不懂摄影技巧就借来书籍自学,我经常去各大书店先咨询有没有摄影方面的书籍。很快,宿舍里摆满了摄影书籍,一有时间就认真学习。不懂暗房,就请教有经验的师傅。

当时,在我们班组包保的干部任永杰熟悉暗房技术,在任师傅的协助下,我购买了放大机、显影灯、温度计、上光机等暗房设备,我把工区的女厕所改建成暗室(因为工区全是“老爷们”,女厕所反正没用)。一有时间,我们俩就躲在“女厕所”里冲洗拍摄的黑白照片,每次看到相纸上慢慢浮现自己拍摄的东西,心里那是一个激动。因为大多拍摄的是伙计们作业的镜头,每次照片洗出来,伙计们都会争着传看。

拍的照片越来越多,买胶卷也就成了问题,于是我就跑郑州购买大盘的电影胶片,装入旧胶卷盒自制胶卷,用自制的胶卷去记录身边的劳动场景。

照片拍得多了,再加上都是拍的职工作业的场景,当时车间支部党书记邢国胜就鼓励我给报社投稿,邢书记还给我讲了投稿事项和方法。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每次都是洗出照片,用稿纸写好说明词,然后到段党委审核盖章才能寄往报社。

当时,我在淇县接触网工区,为了投一篇稿子,要把照片洗出来,坐车到段党办审核、盖章,然后再送到当时的《郑州铁道》和《中原铁道报》等报社。

记得我第一次去《中原铁道报社》送稿,正赶上中午,我一边啃着烧饼一边走进报社的大门,正好遇见报社综合部杨素民主任。我当时还不知道他是综合部的主任,就是想问他稿子送给谁。他接过稿子看了看,让我把图片说明稍微的改了一下,就让我把稿子放在他办公室了。过了几天,我们领工区支部书记邢国胜拿着刊登着我的稿子的《中原铁道报》,在我们工区给我开了一次表彰会。说实话,那天夜里我也激动的一夜没睡。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时任《鹤壁日报》摄影记者的杨永轩。杨永轩被我拍摄的一幅幅画面所触动,对照片一一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后,他建议我以专题的形式向报社投稿。很快,《鹤壁日报》刊发了我的专题组照——《空中铁道养路人》,向社会呈现了铁路接触网工的酸甜苦辣。之后,我们俩建立了固定的联系,一下班我就坐车去报社找杨老师请教摄影知识。在杨永轩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拍摄的组照——《空中舞者》入选河南省第十五届艺术摄影展,并被鹤壁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这更激发了我对摄影的挚爱。

为了提高和充实自己,我利用业余时间不间断地学习,先后在摄影函授学院艺术摄影专科和郑州大学新闻摄影系深造,提高理论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摄影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摄影作品屡见报端。

自年发表第一幅作品以来,我先后在《郑州铁道》《中原铁道报》《河南日报》《人民铁道》《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等路内外报刊上,发表了摄影作品余篇(幅)。

年10月16日,那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妻子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一架尼康D70s数码相机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要知道,在当时,数码单反相机可是很多摄影师遥不可及的梦想啊!为了这个礼物,新婚不久的妻子,在没有丁点儿积蓄的情况下,东拼西借,圆了我拥有数码相机的梦想。

有了数码单反相机,我如鱼得水,拍摄了大量的反映接触网工的照片,也从单一的新闻纪实摄影,尝试性的拍一些风光作品,偶尔拍一些身边小景。

年夏天,我用刚买的70-的适马微距镜头拍了一副狗尾巴草和几幅荷花“小品”,被时任段党委书记穆光杰“相中”。从此,我有幸成为了段摄影小组中的一员。摄影小组组长张明华经常带着我和吕青山老师,深入到段管内偏远地区和沿线风景区,拍摄了大量的人像艺术照和沿线风光照片,并悬挂在段机关主楼走廊,受到了干部职工一致好评。这对我有了很大的启发,激发了我新闻摄影艺术化的拍摄想法。

近十年的拍摄实践,我有很多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为了把一幅新闻照片拍的有艺术感,要利用镜头各焦段的成像特点,更要充分考虑拍摄角度、景深控制、自然光的运用等多种因素。我利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的特性,拍摄的《京广高铁建设者》入选河南省十八届书画摄影精品展;利用广角镜头张力夸张的特性拍摄的《太行蛟龙》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魅力青天河”全国摄影大赛。

想拍摄一幅形象语言丰富的艺术新闻照片,除了掌握摄影技巧外,还要找好拍摄地点和拍摄时机。年底,瓦日铁路重载试验正在进行,为了拍摄一幅能反映重载实验的新闻照片,我通过咨询施工人员、添乘列车、步行巡视重载试验区段等手段,选择适合拍摄重载列车拍摄地点。经过多次现场试拍,最后确定拍摄地点为北甘泉大曲线两头的山坡上。

拍摄地点确定后,要选择合适的拍摄时机,就是大曲线要有重载列车通过。通过多方协调联系,得知11月2号7点左右,重载试验列车通过北甘泉曲线。我就与长治供电车间联系请求派车接站,我连夜坐火车赶往长治,当日凌晨4点到达长治车站,汽车经过2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拍摄地点已是6点多,天蒙蒙亮还下着小雨,我爬上山坡,等待重载试验列车通过预定地点。

但是,在雨中一直等到10点,还不见列车,通过打电话才知道,因为下雨取消重载试验。被淋得透湿的我心里“哇凉哇凉”,沮丧的回到长治,经询问得知,重载试验推迟到本月3号。3号一大早,我又赶到拍摄地点,由于大雾,能见度太低,8点左右重载试验列车驶过,拍摄效果非常差,照片非常不理想。陪我拍摄的长治车间副主任温灵宝告诉我说,5号还有最后一次重载实验,要是再拍不成就不好办了。

4号晚上,我又坐火车从新乡赶往长治,再坐汽车赶到拍摄地点,7点半左右,重载列车驶过预拍地点,虽说有些薄雾,但效果比上次强得多。我利用高角度俯拍,利用大曲线把整列重载列车收纳在画面之中,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我拍摄了全景、中景和特写镜头。不久,新华社以《我国首条30吨轴重重载铁路成功通过1.2万吨重载试验》为题,发了彩色通稿,被多家媒体采用,《科技日报》《经济日报》等大报,在一版重要位置大篇幅刊发,《中原铁道报》两次作为压底照片采用。

辛苦的付出总会有所收获。二十余年的努力和付出,我先后加入了鹤壁市摄影家协会、郑州市摄影家协会、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火车头摄影学会、郑州铁路局摄影家协会、中国铁道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加入这些协会并不代表自己在摄影圈有多少头衔,而是记录自己在摄影路上的每个脚印。

我与摄影,注定要结缘一生!

看完后,你是否也跃跃欲试了呢?

展示实力的机会到了!

请将你的好作品

统统向小编砸来吧~

原标题:《高国桥:我的摄影情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8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