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茶能成事失落的东方树叶,等来了它的变

发布时间:2022/5/6 10:31:08   
白癜风心理辅导 http://m.39.net/news/a_6185442.html

如今,不但国产袋泡茶品牌层出不穷,新茶饮巨头们对卖茶也十分上心。随着咖啡领头品牌的跟随入局,围绕中国茶的竞争,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曾靠袋泡茶在国内市场一枝独秀的立顿,正被围追堵截。

且不论严谨与否,当茶与茶饮的概念开始交叠,便意味着许多不寻常。循着新潮流的轨迹,我们观察到的是,一场关于茶的变革正拉开大幕——拥有几千年古老历史的中国茶,迎头碰上时代潮流后,逐渐褪去“佛系”的标签,以新的面貌来到舞台中央。

一片热烈明媚的背后,我们想要思考的是:跃升为“新流量”的中国茶,做对了什么?从品类到品牌,还面临哪些瓶颈和空白?以及一个困扰国人多年的探问——我们的茶,离世界品牌还有多远?

不是年轻人不喝茶,是茶落后太久了。

茶终于不再是中老年的标签了。点进小红书,搜索“茶包”,显示有12万+条笔记,内容以安利测评为主。据艾媒咨询数据,在喜欢袋泡茶的消费群体中,40岁及以下的人群占比为88.2%。这比传统茶企的主力消费者年轻了10岁,且女性数量基本与男性持平。

茶品牌,也新潮起来了。

过去,由于地域品牌效应突出,一直以来,茶厂、茶商便以地域和茶种为卖点继续放大宣传,形成对地域品牌的正向循环叠加。这和农产品是同样的思路。

但如今,大家开始认牌子了。产品、包装、场景、营销,被“重做一遍”后的茶,变得好看、好喝、容易喝。除了颜值年轻化,包装的功能改良也在被开发放大,如泡饮更充分的三角茶包,替代过去的扁平茶包成为新主流。

工艺的多元化也是茶越来越“新”的原因之一。

为满足不同需求,品牌们围绕茶原料和口味的DIY,堪比新茶饮。在原叶茶基础上,分化出另一条产品路线——拼配茶。通过原料拼配打造养生茶、功效茶、水果茶等系列,进一步开发出熬夜茶、晚安茶、上班茶等细分场景。奶饮、花果、中药材、滋补品……茶的强大适配性,咖啡看了都要说一句“柠檬”。

让茶更贴近普通人的,还有价格。与动辄几百上千的传统包装茶不同,目前网上销售的小分量速饮茶,价格多在元/件以内,茶包还可重复泡饮,一天喝上一颗/袋只用几元钱。

当老气横秋的茶开始年轻美丽,热情拥抱大众,“年轻人不爱喝茶”的传统论断,是时候被打破了。

对于中国茶来说,“茶文化起源”是一个光环和阴影兼有的头衔。

悠远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映照着千年来中国茶叶的荣光。茶叶和瓷器、丝绸一样,自古以来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但19世纪被迫打开国门后,中国茶被“移民”、改名换姓,以英国为代表的外国茶品牌靠工业化霸占了国际市场。

彼时,两条路摆在国人面前。一条是引进工业化,像印度茶园一样规模生产,另一条是坚持不自降身价,继续只做中国文化里的茶。从历史来看,我们选择了后者。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正式进入中国,用茶包迅速占领国内袋泡茶市场,一度占到80%的份额。年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让“中国七万茶企,不抵一个立顿”的振聋发聩之言流传至今。

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艾伦·麦克法兰曾说,茶、咖啡和可可,只有茶征服了世界。

但现代的中国茶,一直没能征服世界。

为什么?关于这个宏大的问题,一直有各种文章著述,这里我们且引用下面这一观点。曾有报道讲到,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嗜茶如瘾,他在早年间走遍了国内上百个茶区,调研中国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最后,总结出“(包装)老、(品牌)土、(乱要价)奢、(泡法)繁、(喝法)事儿”几个病灶。

泡法、喝法繁琐本身没毛病,甚至是我们茶文化的精华之一,但到了商业化推广这一端,就成了一种消费高门槛。毕竟爱喝咖啡的人,也没几个每天自己手磨咖啡豆的。

回头来看,近年来在茶领域刮起来的年轻风,无一不是围绕这几个病灶进行。一个节点是小罐茶的出现,开始用产品思维做定位、包装、营销;另一个节点是当下,袋泡茶市场数年的积累迎来爆发,给年轻人打开了通向茶的一扇门。

新的变机蕴藏已久。新消费、茶饮热、国潮、文化自信……对于中国茶来说,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机遇了。

与百年前的抉择不同,这一次,古老的东方树叶要“革”自己的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4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