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四十多年前的一张极普通的黑白照,他的特色就是画面上有芦苇。
戈壁沙漠上有一片芦苇,实在难得青海省格尔木锡铁山的山脉绵延近百公里,山上除褐黑色的石头外,再也没有第二种物质,也没有生命迹象,和今天看到卫星从月球上传回的照片差不多。部队驻在锡铁山脚下,周边几十公里内都是沙丘、盐湖和戈壁滩。唯独在小柴旦湖的湖边,七八月份长出一片绿油油的芦苇。在无植被的荒凉高原呆久了,突然有这么几百平米的“江南美景”,煞是喜人,也十分难得。因此每年芦苇长势茂盛时,这芦苇荡就成了“热门景点”,有条件的都来此拍照留念,沾点绿色的光。
高原冬季长夏季短,无霜期不足一百天。加之长期在无绿色植物的环境下生活,实在是枯燥乏味,很盼望身边有鲜活的绿色植物相伴。各班各排和领导办公室都用罐头盒装水种植大蒜瓣,室内有土暖气,大蒜苗长得郁郁葱葱,多少有点生机盎然的氛围。(注:生活用水也是从几十公里外用汽车运来的)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照张相比上趟厕所还容易。可是在四五十年前,每座县城只有一家工农兵照相馆。如果驻地离县城很远,不是每个干部战士都有机会去县城,因此照张相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照相机是件非常稀罕的奢侈品。一个团只有政治处宣传股有三台相机,私人拥有相机的极少。行政二十二级月工资才六十几元,我却花了块钱托战友买了台天津产海鸥牌型相机,这在当时是件很出风头的事!什么光圈、速度、快门、景深、焦距、顺光、逆光……,整天对着说明书鼓捣那玩艺儿,几乎到了着迷的程度。
相机是在上高原前买的,那时是将照好的胶卷送照相馆冲洗。到了高原不具有这一条件,光有相机也成不了相片,还得有配套设施和耗材。休假归队时,从武汉购买了凹凸镜、放大镜头、感光相纸、显影剂、定影剂等设备和耗材。回部队后,利用汽车连有车、钳、铇、焊等修理设备的便利条件,加工制作了印相机,放大机,烘烤机,从此从拍照到成相可以一气呵成。时间久了,又找到了一项省钱的捷径——团卫生队冲洗X光片用的药水,也可以用作冲洗胶卷和相片,不再另花钱购买显影剂定影剂。
自从具备了上述条件,照相再不是什么难事了,曾为很多战友提供过服务,有人至今还保留着我的“作品”,自己也有点成就感。但和当时的收入比较,也玩了不少的钱,毕竟胶巻相纸要钱买啊!
近十年的高原生活,艰苦并快乐着!这些陈芝麻滥谷子,中青年人对此可能毫无兴趣,自己回忆起来却津津有味。有人说:“人越是临近生命的终点,越喜欢回忆遥远的过去”!如果此话当真,估计我快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