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市场 >> 60年时光变迁,桂林十字街的照相馆拍下了
从六十年前被父母怀抱着“咔嚓”摄下的黑白照,到后来春节期间穿着花衣服拍下的彩色照,再到前两年一起结伴飞去北京在王府井大街前留下的合影……五人拍照时的年龄、着装、发型不停的变化,眉梢眼角的笑意也逐渐绽放。
市民刘涛把一组六张、跨度近60年的照片发在家庭群和朋友圈后,引发众人无穷的感慨。这60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六张家庭照见证时光流转
21日,记者来到刘涛家中,见到了他和他的三位兄妹。“四妹有事不能来,要不然兄妹五人就能凑齐了。”刘涛边说边拿出相框和手机,和兄妹几人一起介绍他收集的家庭照。
刘涛收集的家庭照共有六张,从年12月9日第一张黑白照,到年3月的单反自拍照,主体是兄妹五人,父母偶有“客串”。
第一张黑白照片是父母抱着四兄妹在十字街的照相馆拍下的。“当时我父母从部队转业后辗转调到桂林资源,我和大姐在桂林老人山下的桂林专区幼儿园读书,那天父母专门从资源抱着老三、老四(老五还未出生)来到桂林和我们拍照。”刘涛说,当时从资源来桂林要一整天时间,大清早起床坐汽车穿过一个叫“打鸟界”的大山到达兴安百里村,然后坐烧煤的火车到桂林。
“我们是在十字街张永发绸庄旁边的新光照相馆拍下了这张全家福。”刘涛说,那天刚好是母亲30岁生日,大家比较高兴。“你看大姐口袋里鼓鼓囊囊的,都是糖,我都没有,所以闹情绪呢。”刘涛笑着指着照片和大姐一起回忆。
第二张照片是年国庆节拍下的,当时五弟已经六岁,刘涛和姐姐参加了国庆二十周年大游行后,和其他三兄妹一起到十字街的中华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两个个子高的站在后面,三个个子矮的站前面。”大姐刘军说,那个年代,拍照片是相当“高档”的娱乐,人逢喜事都喜欢拍照,当时拍一张照片很贵,但大家趁着国庆节比较喜庆,还是把零花钱拿了出来,拍了一张照片。
第三张和第四张照片分别拍摄于年和年,均为黑白照。当时,五兄妹已经长大成人,参加工作或者读了大学,回家机会不多,每当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拍照留念。
第五张照片拍摄于年的春节,照片的色彩从黑白过渡到了彩色。照片中,刘涛和弟弟刘江坐在前面,衣着鲜艳的三姐妹站在后面,喜气洋洋地拍了照片。“当时五兄妹都成了家。”刘涛说。
最后一张是年3月,兄妹五人结伴坐飞机去北京旅游,飞到北京的当晚,漫步在王府井大街上,刘涛用自己带着的单反相机和三脚架,来了一组自拍照。“兄妹五人结伴去北京,这还是头一回。”刘涛说,交通越来越便利,“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变得易如反掌。
着装打扮体现生活巨变
刘涛的家庭照多数是在照相馆里拍的,除了泛黄的黑白底色能看出时代感,每个人的衣着和发型也非常有趣。
刘涛指着第一张照片说,年物资比较紧张,大家穿衣比较朴素,追求的是干净整洁,照片中父亲穿了中山装,母亲穿了花棉袄,兄妹四人也大都穿的棉袄,而十年以后的年,他就换上了当时比较时髦的海魂衫,大姐也穿上了白衬衫。
“你看第三张照片里,我爸穿的是当时还比较难买的府绸衬衫,是因为要拍照才郑重其事地穿上了。”大姐刘军说。
到了第四张合影中,五兄妹的穿衣打扮就更有看头。
“我穿的是军装,当时能有一套军装可了不得,和现在穿‘艾乐威’(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差不多。”老五刘江兴冲冲地指着照片说。
刘涛则告诉记者,他穿的夹克也很有故事性。“花了60来块钱,差不多是两、三个月的工资。”刘涛说,当时他身边的年轻人群体流行“打汇”:三、五个人自愿组合,每个月大家都统一拿出十元或二十元交给小组中的一个人,一个月轮一次,这样大家如果想买什么大件物品,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他的这件夹克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买来的,一直穿了二十来年,拉链都拉坏了也舍不得扔。
大姐刘军和三妹刘利则指着第三张照片中两人的发型说,当时像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女孩最时髦事就是烫个“大波浪卷”。“烫个头差不多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但大家还是都挺舍得的。”大姐刘军说,当时经济条件变好了,对美的追求才越来越高。
到了第四张彩照中,二哥刘涛身穿一件黑色皮衣,五弟刘江则是一身笔挺的西装,还打着领带,姐妹三人红衣绿袄,喜气洋洋。“当时桂林的旅游产业如火如荼,老五搞旅游赚了些钱,皮衣就是他送给我的,他身上的西装也是托人从香港买的。”刘涛说,上世纪80年代,大家的生活条件更上了一个台阶,穿衣打扮的要求更高。
到了新世纪,服装更新换代的频率明显提升。“隔几天就买一件新衣服,每个季度的流行趋势还不一样,很少有人花一个月工资买一件衣服穿了,因为没必要。”大姐刘军指着年兄妹几人在王府井门口的合影表示。
拍照器材“照”出大变化
六张家庭照,从年到年,跨了快六十年。20日晚,刘涛把自己搜集到的照片发到群里后,立即引发了大家激烈的讨论,从拍照时的背景故事,兄妹六个人生活的变迁,都是大家的讨论焦点。
“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好了。”讨论到最后,大家集体发出感叹。
刘涛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原本是哈尔滨人,父母都是第四野战军的军人。解放战争结束后,先后被调配到了南宁、桂林恭城、桂林资源,最后定居在了桂林市区,虽然不是土生土长,但也算得上是老桂林人。
“解放战争刚结束的时候,全国物资都非常紧张,桂林就更不用说了。”刘涛说,因为孩子比较多,一家人经历过天冷没有厚衣服、借粮票吃饭的生活,之后生活条件慢慢变好,吃饭穿衣都不成问题了,全家人也有了拍照的需求,这才有了一张又一张的老照片。
14岁那年,刘涛偶尔到一位同学家中玩,同学的父亲是大学物理系教授,在教孩子洗照片,他瞬时感了兴趣。“之后我就用木箱子自制曝光箱,买了很多洗照片的材料,还学会了使用放大机洗照片,自己洗了很多照片。”刘涛说,之后他又迷上了摄影,从卡片机到数码相机再到如今的单反相机,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集体出游,就会把兄妹几人叫到一起自拍留念。
马上就是七十周年国庆了。刘涛说,他们兄妹五人大部分都是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生的,如今五人中有四人都年过六十,眼看新中国从一穷二白慢慢走向了繁荣富强,无论是整个大家庭还是枝繁叶茂的五兄妹的小家庭,生活都越来越好,所以国庆到来前,大家内心都非常激动。
“今年国庆节,我们一定再好好拍张合影!”兄妹五人异口同声地说。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记者高磊盈见习记者李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