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我与吕梁日报的故事赵济中为吕梁日报

发布时间:2022/8/30 19:34:39   

为《吕梁日报》之五十华诞抒怀

兼忆《吕梁通讯》

□赵济中

有词为证:

忆昔当年

往事历历又重现

吕梁初创

百废待兴十三县

吕梁通讯

晋绥孵化续新篇

吕梁日报

紧跟时代价值观

(调寄《减兰》)

欣闻《吕梁日报》五十华诞之喜讯。此情下,不觉心潮起伏,情思涌动。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悠悠半世纪

沧桑五十载

有歌也有梦

已至天命年

揣着记忆的负荷

记得你呱呱坠地时

照照镜子看看

已脱落得成熟茁壮

一路走来

煙火浩渺长

仿佛是在转瞬间

但只见色彩斑斓

一代续一代

一期复一期

每个小目标却很宏大

全部值得赞叹和欣赏

性格从容且潇洒

而又如此朴实无华

像极吕梁山那么厚重

恰似母亲河一般豪爽

倍感幸运之事

我生命的一部分已属于你

看来虽已成过往

却铸就我灵魂中的永远

如今前面并无关隘险阻

光明坦途一片

踏着时代节奏步伐

铿锵向前风采依然

让我手捧一束红色的康乃馨

兴奋地迎上前去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作为毕生的理念

忆《吕梁通讯》创刊之点滴

(一)

一九七一年,吕梁地区初创。首府离石县,当时还是旧时模样;中共吕梁地委、吕梁行署所设有之各单位及其属下百二十余人,分布在县城民房窑洞内办公。

当年,我受聘由临县文化馆调往吕梁地委宣传部,参与《吕梁通讯》的创建工作;刘松青部长责成以许世英为首的被称为“十二条大汉”的一帮人尽快完成创建工作。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在人员配备不齐,经费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硬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抱着“条件不好也要上”的决心,终于不负众望,在中共吕梁地区首届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作为一个特别的亮点,由地委书记在开幕式上宣布:“咱们吕梁的第一张自己的报纸《吕梁通讯》诞生了!

”时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二)

不辱使命,届时完成任务的这些人,也就是当时的主力团队,是以原山西省电台某部负责人许世英同志为首的七八个人,原《山西日报》来到吕梁山地区的老报人杨君瑞、张余、许靖、闫继尧、罗舜华等负责编辑1—4版,我是摄影记者兼美术编辑。其余一些相关工作,则由另外几位同志完成。

在筹备会议上,这七八个骨干成员,聆听了刘部长的讲话,大家明白了这张报纸,是要继承毛主席当年对《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谈话中曾指出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理念;要“坚持正面报道·正确引导舆论”这一重要宗旨的。

(三)

筹备会议上,刘部长指示我带着吕梁地委决定办报的文件,去山西省出版局申请并备案;另外,批准了我关于购置一套摄影器材、材料的计划,按此计划去购买。

我持地委文件到当时设在并州路上的省新闻出版局,径直找到负责审批的人楼继伟同志,很快办好了备案手续,并取得刊号。又去桥头街的摄影器材专营店用仅有的一点钱,购买了一部海鸥牌4-A型相机,浦江牌放大机和胶卷,2号、3号放大纸,一些药材、器皿等。

于第二天,顺利返回离石,向领导交了差。

(四)

次日,又召开会议。

刘部长说:“报名就叫《吕梁通讯》,可这报头怎么办?”当时,有人主张请名人题字,有人说干脆弄成美术字……最后,刘部长提议用毛体。然后,转头笑着:“济中,你给咱把报头字弄成毛体吧,怎么样?”许世英马上接口道:“就让济中设计吧。他那里相关资料多着呢!”

就这样,我接受了任务。回来在我的一本《毛主席手书诗词》中找。可找下来,也没有这四个字呀!着实犯了愁。忽然,灵机一动,“何不剪剪拼拼呢!”

这天晚上,连睡意也没有了,找,继续找……终于将此四字弄齐了!比如“吕”字,是从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里的“携来伴侣曾游”一句中的“侣”字去掉立人旁,摘离出来的。之后,把此四个字分别用毛笔描出来,使之笔划统一、气势一致,再用相机拍下来,经过暗房制作,重新排列起来,再拍一张放大,终于这报头字制作完成。然后,仿照《山西日报》报头的样式,镶上相关的文字,如“中共吕梁地委机关报”等;又在右上方报眼部位设计了一个放“毛主席语录”的花框框。

第二天一早儿,展示给老许看。他说:“你又是一夜没睡?”

我俩相随去给刘部长审查……

这是《吕梁通讯》报头诞生的真实故事。

(五)

当年,报纸制作印刷条件极其有限。就是在离石一家老旧印刷厂完成的。

一排排铅字架框前,几个捡字工在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根据编辑部画版纸上的样式,一丝不苟地捡啊、排啊,实在是费劲儿。四个版都排好了,试印一张,再校对一遍。然后,在那台四开半手工操作的印刷机上叮呤咣啷地印开了……以上这个作业流程,需要2-3天才能完成。

编辑部所用的画版纸、稿纸、信纸、信笺、信封以及照相底片袋,都是我在最短时间内,设计印制成的,为的是赶时间。“这张报纸,一定要在党代会之前出来。”这就是当时《吕梁通讯》编辑人员心中所想。

回想起来,真有意思。

没有当年的她,哪有而今的她!

可是,当年的她,怎能跟而今的她,同日而语!

(作者系原《吕梁通讯》摄影记者、美术编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3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