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发展 >> 浪尖上的国联股份产业互联网大咖怎么看
本文由亿邦动力整理,不构成任何二级市场投资建议。
近期,产业互联网企业国联股份遭受了一些质疑和不解,国联股份对质疑点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换个角度看,这件事其实也是对整个产业互联网行业的一次认知挑战,同时也引发了所有从业者再次深思,应该如何理解产业互联网与固有商业认知的冲突,产业互联网如何向公众清楚表述自己的商业模式与商业价值,产业互联网的价值创造之路到底怎么走?
年12月21日,盛景网联董事长彭志强与亿邦动力董事长郑敏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浪尖上的国联股份,产业互联网大咖怎么看”的研讨会。
彭志强是盛景网联董事长、盛景研究院院长、盛景嘉成母基金创始合伙人,管理VC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超过亿,其中涌现出超过家上市公司,其中直投超过12家,投资了国联股份、康龙化成、完美世界、分众传媒、汇通达、沃尔德、致远互联等众多明星项目。
盛景是国内领先的产业互联网专业研究与直投机构,总结提炼了“产业互联网六种模型”,投资了数十家国内领先的产业互联网企业,著有《产业互联网时代》专著。盛景是国联股份的第一个机构投资人,目前仍持有国联万股股票,从年投资国联,盛景已经陪跑和赋能国联走过近7年时间。
针对当下产业互联网企业面对的尖锐质疑与深度困惑,郑敏与彭志强分别进行了探讨与回应,担任主持的是亿邦动力产业互联网主编张睿。
这次对话主要回答了如下问题:
1、产业互联网企业与贸易商数字化到底有何区别?
2、国联股份究竟是贸易商数字化还是产业互联网平台?
3、产业互联网公司如何面对供应链金融?
4、产业互联网公司的数字化投入应该是多少?
5、产业互联网公司应该有多少毛利率才合理?
6、如何看待国联的云工厂战略,它的长期价值是什么?
7、国联模式能否复制?
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彭志强
1、b2f模式几乎没有库存,几乎没有应收账,这和f2b的高库存、高应收账款、大风险有本质不同。
2、产业互联网公司应该基于“隐性资产”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是低成本低风险的。
3、创业的第一步,能不能有一个超级品类或单品,能不能围绕这个超级品类或单品一根针戳破天,把深度供应链做出来。这对创业来说是事半功倍的。
4、国联云工厂实现了盈利模式(按结果后收费)与价值观(让客户成功)的高效匹配,从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上解决了人性的挑战。
郑敏
1、产业的深处是工厂,平台价值的深处是要素。我们看B2B产业互联网公司价值,会看这家公司有没有能力敲开工厂的门。平台上下游有服务商不是问题。只是,不能全都是贸易商。
2、如果说B2C是要改变每一个人的习惯,B2B则是要改变每一群人的习惯。改变每一个人的习惯多发几次代金券就能起作用,改变每一群人的习惯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产业互联网长坡厚雪的“长”和“厚”也源于此。
3、B2B是生意驱动的技术逻辑,产业互联网技术系统是商业经验和资源的数字化。
4、产业互联网平台应该把产业“人”要素盘活,但一定是要有能力给他们加效率杠杆。
以下为对话全文:
01
张睿:关于国联股份,外界有一个关心的话题是,它上游有贸易商,下游有贸易商,作为产业互联网平台,上下游有不少贸易商存在,这是合理的吗?很多产业互联网创业者也都关心,在下游客户、上游供应商中的贸易商如何定位?
彭志强:我今天分享这些内容都是基于公开材料。在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上下游有贸易商这件事情,我是这么看的。
我们先来谈下游。
第一,国联的下游客户里面,60%是工厂,40%是非工厂,这个大结构非常关键。
从投资角度看一个企业的定位和定义,关键就是看它的业务结构占比,比方广联达从软件向SaaS转型,什么时候突破50%临界线,这是一个关键节点。再比方说项目型公司向产品型公司升级的过程中,50%也是一个关键节点。
所以在国联目前客户占比中,按照营业收入来看,60%来自于工厂,这就在下游客户结果中超过了50%这个临界点,这是国联的有价值客户的营业收入占比。
第二,在40%的非工厂客户里,有一个群体叫“次终端服务商”,我认为这件事情非常有价值。
在中国,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各个业态、各个客户企业纷繁复杂,所以一定要有“次终端服务商”这种类型的机构存在。
如果一个平台要覆盖所有客户和所有订单,是算不过账的。任何时候,商业都要回到算账,算效率、算成本。
一车货有30多吨,有的工厂要半吨,有工厂要两吨,这个时候需要有一家“次终端服务商”去完成这个服务。这种情况在相当多的产业互联网行业中都会存在。
所以目前,在国联40%的非工厂客户中,有半数以上营收来自于“次终端服务商”,我认为这个结构占比非常有含金量,“次终端服务商”会长期存在,这是一个战略性选择,而非阶段性行为。
产业互联网不是把所有的中间环节都干掉,而是要消灭或者弱化低价值环节,赋能和加强高价值环节。对于这种服务属性的次终端,不仅不要弱化,还要强化,要给它赋能,让他的生意做得更好,效率更高。
第三,在40%非工厂客户营业收入中,除了“次终端服务商”,可能还有百分之十几的贸易商。这一块是对产业互联网平台规模效应的有益补充。
做产业互联网的企业,要有理想,但不要理想化。
从长期发展来看,贸易商业务比例会越来越小。但在现阶段,我觉得这个比例很正常。做产业互联网一定要业务实质优先,一定要有订单规模、采购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议价能力,就没有业务安全性。
所以在分析产业互联网企业时,我们还是要回到“业务健康度”上,这是核心。
我们再来看国联的上游情况。
国联目前有50%多的采购来自于工厂,不到50%的采购来自于贸易商。
产业互联网企业在进入一个新品类的时候,应该怎么简单怎么来,就不要给自己画一个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
从交易角度看,“规模”一定是非常核心的能力。为了实现交易规模,过程中有一些战术层面的灵活手段很正常,不要那么教条主义。
当进入新品类时,这些大型工厂通常会把你推荐给这些贸易商,让你从他那走,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因为平台的交易规模还不够大,工厂直接给你供货很麻烦。
所以在采购端,在很多场景之下,从贸易商这里采购,是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但它的占比是会逐步减少的,这会有一个过程。
怎么持续增加工厂端或品牌端的直采规模?这就是国联的云工厂策略——通过云工厂,为上游工厂创造价值,然后工厂开始给平台做直供。
所以我觉得,上下游有贸易商的存在,这不是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障碍,反而产业互联网创业者在发展过程中,前期还是要从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被教条主义束缚。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下游要积极面向高价值环节,可能是终端门店、终端工厂或“次终端服务商”,贸易商的占比会逐渐降低,产业互联网公司则要从供应链不断走向云工厂,构建起低摩擦的数字化的产业共同体。
郑敏:这个话题实际上在B2B圈里已经讨论了很多年,而且基本上有了定论。
我印象中在年左右,就是B2B从信息服务向交易方向转的时候,大家一开始也是很理想地把口号喊出来,要在B2B领域里干掉中间商,大概过了一两年左右的时间,大家很快就明白,在B2B信息撮合转向真实交易之后,次终端服务极其重要。
这由两点决定。第一点是,如果说B2C是要改变每一个人的习惯,B2B就是要改变每一群人的习惯。
改变每一个人的习惯多发几次代金券就能起作用,改变每一群人的习惯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产业互联网长坡厚雪的“长”也“长”在这个原因上,厚也厚在一群一群的人身上。这个过程的长,决定了次终端服务商这个群体,会存在很长时间。
第二,我们看到大部分的生产原材料交易的市场集中度特别低。这意味着,在企业采购端,它需要很多的个性化服务和本地化服务,次终端服务的效率和体验是最优的。
我前不久拜访了一家化工供应链企业,他们从销售规模来讲已经排全国前列,但是他们的市场占有率连1%都不到。
在B2B圈内,几年前就已经对要不要贸易商这件事有了定论——在短时间内,贸易商不可能完全被取代。所以,产业互联网上下游有服务商不是问题,只是,不能全都是贸易商,趋势应该是终端供应商和客户越来越多,服务商的本地化服务属性越来越强,能穿透贸易商连接终端供应商和客户的能力越来越强。
因为产业互联网的先天使命就是要把整条产业链条打穿融通,我们寻求的是整条供应链的价值,包括企业上游的采购供应链,下游的的销售供应链,企业内的生产供应链。
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初步看法。
彭志强:对,我认为次终端的服务联盟这件事情不是阶段性的,它是长期战略性的,它会长期存在的,因为它归根结底就是算效率和成本的账,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平台做是不划算的,郑总刚才总结得非常到位,就是本地化的个性化的服务商是要存在的。
对于所谓的贸易商,如果是这种搬个箱子的、做个批发的、倒来倒去的,这种类型的贸易商的占比一定会越来越小。
02
张睿:关于国联的质疑文章提到一个地方叫张家港,说它在保税区有很多的供应商和客户,为什么这些供应商和客户不自行交易,而是要通过国联的平台来交易?不知两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彭志强:这个确实没有在产业里具体工作过的人不好理解这件事。
张家港保税区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个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凡是搞产业集群搞得好的地方,地方经济发展速度都快,因为它有集聚效应。
前段时间发改委到盛景研究院来调研交流产业互联网发展趋势,我曾谈过一个观点,“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产业集群2.0”。
为什么产业互联网有长期价值,有核心竞争力,因为通过产业互联网这种方式,在销供产各个链条上的高效集聚,甚至形成低摩擦的数字化的产业共同体,它就对原有的产业集群实现了升维和升华,所以它的竞争力就会更强。
一个线下产业集群里的企业会到产业互联网平台上来采购,是因为平台汇集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它已经在时间上在空间上形成了一种“现实扭曲力场”,它实现了价值升维和升华。
所以说未来的产业集群,如果还只是空间上的集聚,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产业互联网平台在时间空间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扭曲力场,形成一种低摩擦的数字化的产业共同体,它的竞争力会大大超过仅仅线下集聚的产业集群。
举个例子,我们去餐厅吃饭,服务员说请你到美团上下单,那里有优惠券。再比方说支付宝,解决了买家和卖家的信任问题。同理,做大宗采购时,平台的信用价值远大于价格的价值。
所以,作为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它能产生很多独有的价值,这是线下的产业集群也好,或者单个贸易商也好,他们不可能提供或创造这些独特的价值。
郑敏:对于这件事情,我觉得也是在提醒所有做产业互联网的朋友,应该向什么方向体现自身价值。
一个平台价值足够凸出的话,你应该有能力让两个面对面坐着的企业都选择到你这里来交易。
第一个价值是信任价值。
我们跑过很多家企业,认识很多做企业采购的人,他会说什么?他说其实我们百分之七八十的订单是要给信得过的供应商。即便是有一些货他们手里面没有,我知道什么地方有,我也会让他去帮我采购,因为我在没有跟那家企业合作的情况下,不敢轻易把这么重要的订单给他们。
第二个价值是效率价值。
在交易过程中,除了订单执行,还有履约交付等众多环节,需要有一个比较高效的平台来解决。
所以我觉得所有做产业互联网的朋友,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厉害的话,就应该是往这个方向做——让客户最信任你,让所有资源在你这儿配置效率最高,让面对面坐着的老板们都能来你的平台做交易,配置各类资源。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挺多的,比如说二手房交易,就算是朋友之间的房子交易,也要去找一个中介;明知道你有钱,他要借钱,为什么大家还会选择通过银行存贷?背后是一个道理,信任和效率。
所以我觉得不是个问题,反而应该是所有产业互联网公司努力的方向,这是我的看法。
03
张睿:我们知道市场上还有一种声音在问,产业互联网平台跟贸易商数字化有什么区别?国联股份究竟是贸易商数字化还是产业互联网平台?
彭志强:关于产业互联网与贸易商数字化的区别,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因为两者的估值不一样。
今天中国有相当多的行业或和企业还是f2b,就是贸易商模式——工厂出货之后,通过层层分销、转运、压货来实现交易。这个业态它会长期存在,它也是赚钱的。
比较典型的是可口可乐,它的工厂每一天的排期都清清楚楚,货车在工厂门口接货也有排期,通过全国、地区、省市几级分销商,分销到中国万个小店,都安排地很清楚。这就是f2b的典型逻辑。
这种贸易商模式会长期存在,它赚钱但是不值钱,为什么?因为这种模式往往库存比较大,应收账款比较大,ROI不高,规模做不大,因为它受到各种各样的资金硬约束。
我们看国联这种产业互联网模式,它在财务结构上像京东,因为它是自营模式的进销存财务结构,营业额大、毛利率低,但是它在商业逻辑上更像拼多多,它是反向集采的创新模式。
产业互联网是把下游的订单归集起来,再去向上游下单采购。这个挺像拼多多,无非是拼多多做的是消费品,国联做的是工业原材料。所以我们把它总结为叫b2f——b是需求侧,可以是一个工厂、一个门店、一个次终端、一个经销商,f代表供给侧,也可以多样化,它可以是factory(工厂),可以是farm(农产品),也可以是fufillment(交付服务)。b2f模式代表的是一种从需求侧出发的反向供应链逻辑。
这个逻辑的典型特点是:它几乎没有库存,几乎没有应收账,这和f2b的高库存、高应收账款、大风险有本质不同。
所以我们看一个企业到底是贸易商数字化还是产业互联网平台,这是一个核心评价维度。
最终我们还要看数据,国联的库存是0.5天,应收账款不到3天,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b2f需求驱动的反向供应链模式。
我其实对国联模式最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