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发展 >>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研究
引言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研究。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1.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研究
由于单一的货币政策或者宏观审慎政策难以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通过政策协调配合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货币政策盯住产出和通胀、宏观审慎政策维持金融稳定、两者有效搭配优于单一政策的观点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在各国央行越来越重视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使用时,中国人民银行率先建立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易纲指出,“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侧重于经济和物价水平的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则可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或某个金融市场,抑制金融顺周期波动,防范跨市场的风险传染,侧重于维护金融稳定。
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和强化,形成两个支柱。”与宏观审慎政策相关研究类似,对于双支柱调控体系的理论研究也主要在DSGE模型的框架下开展,Kannan等使用包括房地产市场的DSGE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体面临金融部门或住房需求冲击时,抑制信贷市场顺周期反馈的宏观审慎工具有利于金融稳定。
Ozkan和Unsal利用将金融摩擦纳入开放经济DSGE模型,探讨了小型开放经济体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最优组合规则,将“逆风而行”完全下放给宏观审慎政策,如果存在宏观审慎措施,在金融冲击下应对信贷增长的货币政策不会带来显著的福利收益,在不同冲击下,货币对金融市场的反应可能比宏观审慎反应产生更大的福利损失。
王爱俭和王璟怡检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间关系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中的逆周期资本工具是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在应对金融冲击时能够起到积极效果,具有辅助货币政策、有利于实现经济、金融双重稳定的作用。程方楠和孟卫东则将房价波动引入DSGE模型,分析房价波动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情况,结果表明,根据信贷形势调整的宏观审慎政策对调控房价波动有积极意义,通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合理协调搭配,可以有效克服单一政策工具无法实现多政策目标的局限。
此外,DePaoli和Paustian基于博弈模型研究了货币当局和宏观审慎监管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当金融摩擦平等地影响所有生产要素的融资时,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效果较好,是货币政策强大的附加工具。Popoyan等开发了一个基于代理的模型来研究替代宏观审慎监管的宏观经济影响及其与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可能相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多目标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组合能够有效提升银行业稳定性以及平滑产出波动。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关系的实证研究则多利用VAR方法以及动态面板回归和GMM估计方法的跨国面板回归。
例如,Aiyar等对英国银行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紧缩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组合有助于抑制信贷的顺周期反馈。Greenwood-Nimmo和Artur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冲击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紧缩性货币冲击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提升了信贷与GDP比率和“金融比率”,即企业债务与内部资金之比。Zhang和Tressel研究发现以银行资本成本为目标的工具在减缓抵押信贷增长方面最有效,并且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价格利润率传递,尤其在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情况下对贷款价值比率的限制也相当有效。
Gambacorta和Murcia分析美洲五国银行信贷数据发现,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提升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效果。但也有学者认为,虽然在理论上“双支柱”政策是最优选择,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面临种种具体的复杂性问题,最终对经济和金融稳定的调控效果尚有不确定性存在。
2.金融风险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评述
金融风险相关研究是现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需求交汇的典型领域之一。学术界有关金融风险的表达最早可追溯到大萧条时期的经济主体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相互作用、增强的效应。虽然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盛行时期金融因素被阶段性忽视,但相关研究仍在逐步推进。
在多次金融危机爆发并引发经济衰退后,金融因素冲击对于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影响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的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随着对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融风险相关研究成为诸多学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