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发展 >> 特别策划A股万亿成交额之谜这43天,究竟
风口财经记者谭风敏
在股市沉浮20多年的散户何正民最近有点慌,A股总成交额持续破万亿的现象,总是让他想起年的牛熊市更替。9月17日,中秋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市场成交额再破万亿规模,达到.83亿元,已连续3个交易日破万亿,追平年A股市场创造的历史成交额连续破万亿天数最高纪录。
“当前的市场成交额破万亿,一方面是因为有新进的资金流入,另一方面是当前市场上投资者的观点分歧比较大,所以个人投资者更倾向于短线交易、频繁交易。目前来看,市场成交量的放大是良性的。”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告诉风口财经。
著名财经评论家、知名私募基金经理吴国平向风口财经表示:“年的交易量大,最主要参与者还是新增的杠杆资金,导致市场出现了很大的泡沫,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目前杠杆资金是受到严格约束的,虽然确实有一部分增量,但是对整体市场来说,风险不大,短期有可能会回调,但是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概率是很低的。”
各路资金涌入,市场分歧带来交易量放大持续破万亿成交额,背后离不开成交量的推动。追根溯源,万亿成交额最早在今年5月底至6月初反复出现,进入7月份以来,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月份以来,A股成交量稳步攀升,9月份达到峰值,最高成交量亿股。
据介绍,推高成交量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涌入。新进资金包含三类:一是外资,二是杠杆资金,三是境内机构资金。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年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A股亿元,融资净买入额.68亿元,总额达到.68亿元。此前,东方财富曾出具一份年下半年增量资金预测报告,预测外资年全年净买入亿元,下半年净流入规模约亿元;通过融资净买入额测算,预计下半年融资净流入约亿元。如今,年的下半年刚过半,融资净买入额已达到.07亿元,北向资金净流入A股.8亿元,大概率超出预期。
境内机构资金也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和养老保障体系。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新发股票型基金规模累计为.99亿份,居民收入持续向公募基金转移。东方财富数据显示,考虑到下半年全球流动性可能边际收紧,新基金发行或趋缓,预计下半年基金发行带来的增量资金约为7亿;保险资金有望净流入约亿;养老保险体系中,预计下半年净流入A股规模约亿,社保基金下半年预计净流入亿,养老保险基金下半年预计净流入80亿,企业年金下半年预计净流入亿,职业年金下半年预计净流入亿。
吴国平表示:“年是杠杆牛市,现在虽然还有杠杆,但是整个盘子比以前大多了,杠杆资金尚处于可控的范围。”
事实上,A股累计筹资早已突破1.5万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年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79亿元,随后有所回落,又从去年开始回升,截至年12月31日,全年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既然A股所筹资金在5年前就达到万亿规模,那么此次A股成交额持续破万亿,资金增量有一定助力,但绝不是真正的原因。
主要原因还是市场分歧带来的交易量放大。胡泊分析道:“中证指数已经连续上涨有一段时间了,在这个位置可能资金的观点分歧会比较大,有的资金已经转向消费股和传统的价值股,但有的资金还在继续追新能源这样的赛道,所以分歧会比较大,每次分歧大的时候市场的成交量往往都会放大。”
融资融券余额最能反映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数据显示,年的大牛市让未受到严格管制的杠杆资金大量涌入股市,最高时两融余额达到2.27万亿元,而当时A股的总筹资额才.1亿元。巨额的杠杆资金使得股市出现泡沫,进而引发股灾。如今两融余额再次逼近2万亿,个人投资者难免忧心忡忡。但是,不同于年两融余额的“J”型飙升,如今的两融余额从年开始稳步攀升,并非是短时间内的急剧增长。年9月15日,两融余额达到5年来的峰值1.93万亿元。
机构调仓、散户频繁交易推高成交额市场分歧作用在散户身上,表现为频繁操作和短线交易,作用在机构上,表现为调仓。在市场分歧加大的情况下,机构和散户,各路资金反复爆炒同一个题材,有的在买入,有的在撤退,客观上推高了成交额。
风口财经梳理了9月1日至17日的成交额排名前十位的个股,排名变动中不乏“茅指数”和“宁组合”的动量博弈,“碳中和”与“牛市旗手”也来加入混战。从统计结果来看,贵州茅台、五粮液是为“茅指数”贡献成交量的主力军,宁德时代、天齐锂业和比亚迪是“宁组合”的代表个股,“牛市旗手”旗下的东方财富、东方证券、中信证券表现亦不俗,东方财富更是连续两日拿下成交额榜首。
热概念频出且多变,投资者频繁操作和机构调仓的动作也会增加。广发证券认为,截至9月10日,5日换手率均值为.9%,正在向过去三年的高峰迈进,短期来看换手率可能继续扩大,但加速之后往往是长期的修整。
资管行业买方分析师陈雨暮告诉风口财经:“综合来看,机构调仓是主因,个人投资者虽然频繁操作但受制于可操作资金量不大,主要还是市场行情轮动带来机构投资者的大规模调仓。”
短线交易和频繁交易也少不了量化策略的参与。量化交易是指通过先进的数学模型代替人的主观判断,挖掘金融市场的无效性来获得超额收益的投资策略,优点是可以减少投资者情绪波动的影响,避免在市场极度狂热或悲观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的买卖决策。
9月3日,一则题为“1.7万亿成交背后,量化交易占50%”的帖子引发股民探讨。年内市场动荡,市场风向多变,公募基金大幅调仓且收益率不佳,量化私募却赚的盆满钵满。一时间,被认为是“利用信息差和散户情绪赚散户钱”的量化交易成为众矢之的。
胡泊表示:“今年来量化类私募的规模扩张的较快,可能确实也导致了量化交易的整体的成交额有所提升,但我们认为整体量化交易规模占整个大盘的交易量应该是少于20%的。”
从金融产品及策略创新的角度来看,量化交易应加强监管,但不能“一刀切”。“从更长的时间上来讲,我们认为国内A股市场的无效性依然存在,所以量化的力量也会继续存在,从长线来说,量化策略并没有达到它的天花板,未来仍会继续发展。”胡泊表示。
02:33视频来源:央视财经
超短线高频交易或暗藏风险9月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出席年第60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会员大会暨年会时,谈到了针对量化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管问题。他提到,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
有观点认为,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借高频交易掩盖操纵市场的行为。
“超短线高频交易背后可能隐藏着市场操纵行为。”北京天岳律师事务所律师聂成涛告诉风口财经,“在期货市场上,一些境外研发团队会设计一套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远程植入A公司托管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服务器,以此操控、管理A公司账户组。犯罪分子会通过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自动批量下单、快速下单,表现为1秒钟30单,申报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最新价格,实现包括自买自卖在内的大量交易,利用保证金杠杆比例等交易规则,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反复开仓、平仓,使盈利在短期内快速放大。”
聂成涛认为,“快速下单”的行为可能与普通的超短线抄单、即止损止盈都跟的非常紧的“刷单”交易非常像。
值得注意的是,“申报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最新价格”、“自买自卖”两个特点组合在一起则可能是一种明显的坐庄行为,类似“对敲”以制造市场上本来不应该出现的价格。此外,“申报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最新价格”、“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反复开仓、平仓”两个特点组合起来的话,则类似国外市场中高频交易常用的探测手法,扔出一些很小的单子看成交与否来探测市场挂单的深度。
高频交易背后的市场操纵行为,往往极难判定。聂成涛表示,高频交易中的市场操纵行为判定与传统以是否影响价格的标准不同,是以动机作为判定标准,即是否干扰交易系统、误导投资者、影响金融资产供求关系。监管层还需借鉴海外市场的经验,针对试探性指令、误导簇交易、引发动量交易、分层与欺诈交易等行为建立自身的判定指标体系。
聂成涛认为,在海外金融市场,高频交易发展得如火如荼。从直观上看,高频交易的确和实体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高频交易作为市场中的流动性提供者,为市场的形成和交易的达成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否则实体经济中的套期保值者将无法寻找到交易对手。然而,当高频交易发展过度时,其提供的流动性并不真实,会演变成飘忽不定的流动性,这就需要加以防范。在紧跟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有序地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中的高频交易至关重要。
万亿行情会不会偃旗息鼓?“按照惯例,临近年底业绩排名,机构调仓的动作也会告一段落,万亿行情可能也会偃旗息鼓。”股票分析师张前行向风口财经表示。
今年盈利情况喜人的量化基金,同样也会在震荡市结束之时有所收敛。胡泊告诉记者:“我们认为任何策略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去年量化私募普遍发行,但业绩表现不佳,因为量化策略中的指数增强策略对于小盘股的增强比较明显,而对大盘股的增强并不明显。”
胡泊进一步分析,去年是以核心资产为代表的少数大盘股的行情,所以量化较难做出良好的表现,同时对标的指数本身的涨幅也表现不好,所以导致了去年的量化表现不佳。今年是因为整个小盘股的表现火热,量化规模也出现大幅增加,但如果小盘股行情出现熄火的现象,大概率量化的表现也会趋于暗淡。
火热行情告一段落,后市走向将会如何呢?
胡泊预测道:“在疫情之后,整体的经济结构性问题逐渐暴露,同时市场的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其实整个政策和资金层面都向中小企业倾斜。所以我们认为未来中小盘个股的机会仍然会持续,预计市场震荡行情仍然会持续,而相对来说大盘蓝筹股的机会不太大。”
胡泊进一步表示,市场运行到现阶段,整体的赌博机制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在经历过较长时间的涨幅之后,获利的筹码较为丰厚,短期出现技术性调整是理所当然的。而经过震荡消化之后,主要的赛道如新能源、光伏、军工以及周期股仍然可能有新的机会。但是如果是个股层面,不排除有加大幅度调整的可能性,周期股则要从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去考虑它的周期性。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