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资源 >> 庞大白马骑士正扬鞭赶来能解退市危机
来源:中国基金报
作者:莫飞
明明营收亿却还不起万债务,庞大集团因此被起诉破产重整,从亿市值的行业巨头到一夜之间遭遇*ST,企业迎来生死存亡的倒计时分。
9月12日晚间,*ST庞大公布最新重整进展事项,经多方寻找和洽谈,深商控股、元维资产、国民运力三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将成为庞大集团重整的意向投资人,危机重重的庞大似乎将迎来转机。
不过,在重整方案正式落定前,*ST庞大的退市危机警报并未解除。从9月9日复牌开始,*ST庞大股价连续四天上演一字跌停走势,超37万股东惨遭闷杀,仅一周时间,公司市值再次蒸发超16亿。
此次意向投资人的出现,会否成为庞大集团扭转局面的希望,外部资金力量能否解决庞大集团当下债务困境,企业重生是否依然难以避免公司摘牌的危机,一切仍是未知数。
意向投资联盟出现
实控人同意让渡全部股权
从今年5月开始,遭遇债权人起诉、破产重整以及股价退市警示风险的庞大集团,似乎也在抓紧时间自救来避免企业倒地破产。日前,庞大集团的破产重整动作传出新的进展消息。
9月12日晚间,*ST庞大披露有关重整进展的事项公告。据公司披露,经过庞大集团清算组多方寻找和洽谈,确定深圳市深商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商控股”)、深圳市元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维资产”)和深圳市国民运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运力”)组成的联合体为本次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庞大集团”或“公司”)重整的意向投资人。
同时,庞大集团原股东及管理团队也承诺将企业股权全部出让,交由新投资人进行重新筹划和管理。
上述公告显示,庞大集团控股股东暨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等股东同意让渡其持有的全部庞大集团股权,由重整投资人有条件受让。该事项将作为管理人未来制定重整计划草案的部分内容。
而9月11日晚间,*ST庞大已发布公告称,破产重整清算组已经进驻公司,正式启动债权申报登记及审查工作,债权申报截止日为10月18日,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将于10月25日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以网络会议方式召开。在重整期间,庞大集团将继续营业,目前管理人已经向法院提交了继续营业的申请。
那么,组成庞大集团意向投资联合体的四家企业到底是谁呢?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深圳市深商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由79家深圳市民营企业共同投资成立的从事金融服务类、大型项目投资和高新技术开发与生产的大型民营企业。该公司目前有11家全资控股子公司。
深圳市元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由深圳市佳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深圳市丰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持股比例分别为20:80。两家股东穿透后的最终%控股股东为成立于年的私营企业中国信泰(香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
深圳国民运力运输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一家为城市实现绿色交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进行投资营运的公司。目前,该公司在全国设有60余个分公司,投放运营车辆近万台。
实际上,意向投资人之间的关系也较为紧密。据腾讯《一线》此前报道,国民运力是深商控股的关联公司,属于深商控股的“产业链公司”,国民运力持股35.46%的第一大股东黄继宏,也是深商控股集团的总经理。同时,两家公司在交通领域也有着多个合作项目。
有意思的是,此前已经有消息传出,深商控股将领衔另外两家公司参与庞大集团的重组,但随后却被庞大方面否认。如今,最新的重整进展显示,充当庞大集团“白马骑士”的投资人依然是此前市场传言的三家,至于谁会成为主导,则并没有更明确的消息。
连续多日一字跌停
“面值退市”风险尚存
尽管意向投资人的出现似乎给了庞大集团重生的转机,并可能避免企业因破产退市的危机。但从目前股价表现来看,*ST庞大却并不乐观,投资者对其“面值退市”的担忧仍未消除。
数据显示,从9月9日复牌开始,*ST庞大股价连续四个交易日一字跌停,资金卖出的意愿非常强烈。
截至9月12日收盘,*ST庞大股价报收1.06元/股,接近1元面值。这也意味着再出现两次跌停板,*ST庞大股价就会跌破1元。而根据交易所规定,连续二十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面值,将会强制终止上市。
而从资金成交的情况,复牌后的一周内,市场资金几乎夺命出逃。数据统计显示,仅9月12日当天,主力近流出就达到万元,近20日资金流出量高达6万元。
而从连续四个交易日跌停板交易的情况看,几乎每日的跌停板上就有超万至万资金卖出,这也意味着每日约有近4亿资金准备出逃。
因连续跌停及资金卖出量放大,*ST庞大9月12日登上龙虎榜。数据显示,连续三个交易日买入金额前5名买入总计.54万元,占当天总成交金额11.65%。卖出金额前5名卖出总计.24万元,占当天总成交金额17.64%。
从成交的主要席位看,其中不乏国信证券深圳泰然九路证券营业部、光大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证券营业部等游资、大户集中的证券营业部身影。
尽管有游资机构进场希望活跃交易来甩出筹码,但卖出意愿强烈的资金让*ST庞大始终停留在一字跌停的局面,大量卖出资金几乎被困死在其中。
同时,由于对重整仍抱有期望的持股股民,在此前庞大集团宣布可能有破产重整的风险时,并没有及时退出。在确认公司危机后,这一批股东不得不面临连续跌停的惨状。
截至6月30日,持有*ST庞大的股东户数仍然高达37万户。相比而言,*ST庞大现有的股东户数已经超出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蓝筹股。
21亿巨额债务压顶
庞大重整困难重重
实际上,对于现在的庞大集团而言,即便出现新的意向投资人,能否顺利完成重整,仍是未知数。至少从解决债务的维度看,新的管理人接盘后要解决的难题就非常大。
由于庞大集团于年5月4日向北京冀东丰借款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用于进货,借款到期后,庞大集团因资金紧张,未能偿清债务。因此,冀东丰公司向法院提出对庞大集团进行重整申请。
让市场奇怪的是,今年上半年营收还超百亿的庞大集团为何会还不起万元的债务。不过,从过往的财务数据中,可见答案。
数据显示,尽管去年营收高达多亿,但是庞大集团依然亏损了接近62亿元,扣非净利亏损高达68亿元,同比下降31倍。而年上半年,净利润也接近12亿,同比下降5.6倍。
从庞大集团经营带的现状看,万的欠债仅仅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庞大集团在8月底公布的信息,其从年初至今就已经发生22起债务逾期违约事件,涉及浦发、工商、中信等多家银行和融资租赁机构。初步估算,上述涉及的逾期债务高达21亿元。
而从庞大集团发家开始,实控人庞庆华就不断使用融资及重资产模式进行无限制扩张,既让庞大集团走入快速发展的道路,同时也成为庞大集团最终陷入困境的要命利器。
年上市,庞大集团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销集团,彼时还创下超过60亿元民企最高的IPO融资额,上市至今,在A股直接融资额累计达到亿元。
另有数据显示,年至今,公司负债最高时为年的.47亿元。此外,年至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大多超过80%,分别为81.33%、85.89%、86.01%、81.90%、80.28%、81.52%、78.93%、80.28%,高于75%的行业平均值。
在业内人士看来,因债台高筑、银行等金融机构收紧信贷,让庞大集团突然间失去发展的原动力,进而使整个资金彻底崩盘。加上汽车市场“寒冬”时期,汽车营销下滑趋势明显,庞大集团主营业务始终未见起色,如何起死回生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对于新进场的投资人而言,既要解决过去的债务问题,又要解决庞大的集团企业业务转型和战略突破的问题,加上处理债权人的纠纷,庞大留下的盘子复杂而艰难,并不是仅仅依靠时间就能解决。”有机构投资人表示。
杠杆企业危机频发
重资产扩张游戏终结
成也杠杆,败也杠杆,因融资激进扩张、最终陷入破危机的庞大集团并非孤例。
今年以来,包括暴风集团、富贵鸟、精功集团、庞大集团等一批曾经风光无限的知名企业先后爆出危机,剖析其中内因无非和盲目使用杠杆有关。
过度相信杠杆的力量,成就企业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倒地埋下了伏笔。
以庞大为例,企业管理者不仅通过传统的银行信贷融资、股权直接融资为公司发展笼络庞大资金之外,还不惜使用金融创新的工具来持续放大杠杆,但由于缺乏风险控制措施,一旦资金发生断裂,所有的问题就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续暴露出来,最终威胁企业的生存。
公开资料显示,上市以后,庞大集团实控人庞庆华开始大手笔进行融资租赁业务,利用融资租赁公司筹资购买车辆,再通过买主以租金方式分期付款来促进销售。
年,海通恒信国际租赁与庞大集团签订融资租赁业务合同,庞大以试驾车、维修类设备等为融资标的向海通恒信融资2.4亿元,截至年10月,庞大与海通恒信的融资租赁款逾期金额已达万元,同时还有万元未到期。截至年年底,庞大集团关于融资租赁纠纷案件多达12起,金额近5亿。
此前,庞大集团与国信证券签署一项“股权收益权互换协议”,这是一种具有强烈高杠杆性质的融资方式,发生爆仓或强制平仓的风险较大。最终,这笔交易因信息披露违规而遭遇监管调查,正式揭开了庞大集团的危局。
业内专家指出,近两年内因杠杆融资而出现企业危机的案例越来越多,实际上已经证实了过去杠杆融资的模式正在走向终结。
据瑞信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分析,有意过去经济发展较快,部分问题可以通过滚动发展来掩盖,而现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加上新老经济的换挡,借新还旧的把戏难以为继,进而造成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经济学家管清友也曾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中提出,对于企业来讲,很难一直沿用很老的套路去做当下的事情。现如今很多昔日的标杆企业陷入各种困境,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大势、监管的变化,有的甚至出现重大的战略失误,有的虽然意识到趋势的发生,但没有壮士断腕的态度,最终贻误了战机。
“昔日的标杆企业现在陷入各种危机,过去企业家成功的部分经验已成为现在的教训。”管清友表示。
今天,庞大集团因债务危机而陷入困境,股价也正式拉响“面值退市”的警报,创始人不得不出让全部股权来寻得投资人接盘,但企业能否在过去沉重的包袱下获得重生,尚难得知。
更重要的是,类似庞大集团遭遇的生存危机,未来可能仍会出现,投资人也将因此受到惨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