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将清明上河图放大50倍,树下的那个人,是

发布时间:2023/3/14 22:04:05   
白癜风规范化诊疗 http://pf.39.net/bdfyy/zjft/180423/6185586.html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韦庄

北宋年间,十八岁的王希孟因绘画天赋极高,被一代艺术大帝宋徽宗赵佶赏识,在得到了宋徽宗的悉心指点以后,王希孟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千里江山图》。只见画面上,峰峦如聚,烟波浩渺,流溪飞泉,桥梁水车,采用自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手法,表现了祖国壮阔的锦绣河山。千里江山,南国北境,全于一张图上看见。

中国,不仅有着万里江山、名山大川,而且人文资源异常丰富。特别是宋代,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立下过“不杀文人”的祖训,因而宋代文化繁荣,诗词文章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且宋代经济异常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好事成双,北宋不仅创作出了展现中国大好河山的《千里江山图》,而且创作出了表现当时繁华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名叫张择端,他采用长卷形式,运用散点透视的画法,生动地再现了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城市繁华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这副画全长约厘米,宽约25厘米,基本将整个汴京城都浓缩于图画之中。因为张择端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技法,因而图画中的人物虽小,却刻画精工,栩栩如生。那么,如果我们将《清明上河图》放大50倍,能否看见树下的那个人,到底是在做什么?

经过放大50倍后,我们可以看见,树下的那个人,正躺在地上呼呼大睡。然而,或许是天气炎热,只见他上身还有衣物蔽体,下身却只余一个红裤衩,长裤早已不知被他脱向何处了,如此情景,让人忍俊不禁。

当然,《清明上河图》如此之长,好玩的地方当然也不止这一处。只见街上川流不息,人群来来往往,一个男子,正拿着扇子遮挡自己的脸庞,宛如一个害羞的姑娘。这是宋朝一种特有的习俗,如果你在街上看见了一个熟人,但是不想和他打招呼,那便可以举起扇子遮住脸,意思就是说我不太想理你。我们可以看见男子旁边有一个人正骑马路过,兴许他就是男子的熟人,因为对方高头大马,而男子却是以腿为车,故而不愿打招呼,用扇子遮面。

因为宋代商业繁荣,故而《清明上河图》中也出现了不少商铺,有茶坊、有酒肆、有肉铺、有脚店等等,各式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只见商铺外的小贩,神采飞扬,正在为路过的人推销自家的商品,声音之大,甚至让旁边的小哥捂耳逃走。此情此景,似乎和现代商铺拿大音响轰炸顾客这一场景不谋而合,看来,古今的确有传承啊。当然,城市不光有商铺,《清明上河图》中还画出了许多医疗设施完备的诊所,鳞次栉比的酒楼,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担任着货运重任的车队。

同时,《清明上河图》中还展现了一处极其特殊的场景,一个母亲正当街为孩子哺乳,此情此景,如果不是出自北宋画家之笔,单独说出,一定会被现代人叱责为假新闻。然而,画面中却是真真实实地出现了这一幕,不光母亲坦然,旁边的行人也不以为然,可见宋代的人道主义程度,是超过我们的想象的。

当然,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毕竟是用来向皇上进言当时国家弊政的,因而,图画中也有不少展现当时社会腐败的画面。比如,军事防务懈怠,偌大的一幅画卷,城墙上竟然没有一个守卫,没有任何一项城防工事,没有一处用来射箭的城垛,就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这是何等巨大的危机。而原本的城防机构处,早已沦为一间商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虽然经济繁荣但是内里空虚,不堪一击的盛世危机。

《清明上河图》中,最经典的一处场景当然是“漕船撞大桥”。只见图画正中,一艘载满货物的大船正要通过大桥,然而船员却发现忘记放下船的桅杆了,眼看着船就要撞上大桥了,一群人手忙脚乱地去收桅杆。而此时的桥上,交通堵塞,行人众多,武将和文官的车队互不相让,一场争斗也即将展开,桥上桥下,矛盾交织,危机四伏。

张择端用他睿智的眼睛,仔细地观察、审视着当时看似繁华的汴京,用他的妙笔,绘制出了北宋盛世下的巨大危机,也为我们后人,研究北宋,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参考文献:

《宋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6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