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隐患险于明火,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3/5/27 16:40:32   
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愈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partment/

来源:普益标准

作者:朱亚迪

2月18日,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同时废止《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82号)(以下简称《指引》)和《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保监发〔〕15号)。这是在新兴金融业态下首次将声誉风险管理上升至法规层面的一套完整制度体系,对商业银行而言具有重大意义。银行机构要在《办法》指导下,坚持四个原则,从机制和理念上共同提升声誉风险管理的能力。

一、《办法》的意义与影响

《办法》所指声誉风险,是由银行保险机构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银行保险机构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其品牌价值,不利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声誉风险管理逐渐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商业银行的八大风险之一,声誉风险在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中被列为第二支柱中的重要内容。《办法》的发布,将为声誉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法规依据,同时也对金融主体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维护金融稳定和市场信心

随着经济和金融不断创新发展,金融业声誉风险愈加复杂严峻。由于声誉风险具有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强关联性和传导性,常常与其他风险相互叠加、穿透,并随着舆论效应而放大,金融机构若不能恰当处理则极容易产生多米诺效应,引发风险传染和扩大。过去“原油宝”、“包商破产”、“安邦乱像”等一系列风险事件,都对金融机构的声誉造成较大冲击。“信心比黄金更宝贵”,为了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新变化,声誉风险管理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中关键的一环。因此,《办法》的出台,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和公众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二)明确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导向

从年的《指引》,到近期发布的《办法》,政策力度不断升级,本次将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状况作为监管评级及市场准入的考虑因素。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不再只是银行内部风控的参考标准,而成为了强制性的风险管理执行准则和评价依据,由“内部管理”上升到了“外部监管”。《办法》从顶层设计到操作细则,从治理架构、全流程管理到常态化建设,都做出了相应规定。有助于在面对舆情危机时,商业银行有一套成体系的明确的决策机制从容应对,形成事前评估、事中应对、事后总结的长效声誉管理制度。

(三)强化声誉风险管理主体责任

由于主体责任不明晰,往往使得风险发生后处理不及时、不主动而加速扩散。《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声誉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并建立了相应的问责处罚机制。通过设立专门管理部门和惩戒条例,并将声誉风险管理上升至核心决策层,从而从内外部共同约束银行机构的行为规范。

表1《办法》关于主体责任和问责处罚相关内容

资料来源:《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普益标准整理

(四)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办法》有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体现在一方面要求银行练好建立与投诉、举报、调解、诉讼等联动的声誉风险防范机制,重视消费者诉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办法》还要求商业银行主动接受来自监管层、消费者、社会舆论的共同监督,及时准确公开信息,澄清事实避免误读,减少舆论负面传播,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二、银行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策略

在《办法》的出台背景下,银行机构应重视声誉风险管理,积极贯彻落实《办法》的要求,坚持四个原则,完善与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和理念,切实防范和处置声誉风险,助力经营稳健发展。

(一)坚持四个原则

《办法》首次明确了声誉风险管理“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四项重要原则。商业银行进行声誉风险管理,需在“四个原则”下,从实际工作出发,部署声誉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

表2《办法》关于“四个原则”具体内容

资料来源:《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普益标准整理

(二)重视机制与理念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正面的声誉评价能够为银行带来潜在的经济利益,提升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相反地,负面的声誉事件会损害和降低银行的品牌价值。对此,银行机构可从管理机制与理念两个方面,着力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水平,防范隐患于未然。

在管理机制方面,作为国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商业银行要建立与自身情况及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声誉风险治理架构、制度和流程,落实声誉风险管理有关要求,从机制上做好自身声誉风险提前防范、及时应对、问责追责的全流程管理和常态化建设。

在管理理念方面,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还应在认识上重视风险要素的累积,将外在的执行压力内化为机构的自觉反应。具体来看,银行要从承担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经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实施员工教育和培训计划等方面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同时,要注重消费者体验、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营造良好的行业风气,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投资理念,建立良好声誉和品牌价值,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声誉风险发生的几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7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