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资源 >> 金融机构,其业务互相往来过程中,可能产生
区域性金融风险传染机制。金融风险传染是指某范围内的金融风险通过某种关联互动渠道向原发范围以外传导扩散,致使金融风险的影响得以不断扩大的现象。关联渠道的存在是金融风险传染的基础。
定义中所指的关联互动渠道可以是实质性,即有资金往来的关联渠道,比如,贸易往来、债务往来、金融业务等;也可以是非实质性,即没有资金往来的关联渠道,比如投资者心理预期、市场主体风险偏好变化等。
范围的扩大是金融风险传染的结果。定义中所指的风险传导扩散范围可以是区域内同部门的不同空间,或者不同部门之间的,也可以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金融风险传染不仅是区域性金融风险发生与演化的动态结果,其本身也是区域性金融风险在累积至爆发的过程中,产生危害的关键环节。
按照Allen和Rosenberg等(提出的基于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宏观金融风险分析框架,宏观经济体系可以按照经济性质划分为公共部门(在区域视角,公共部门主要指地方政府相关组织。
可以包含政府融资平台,但不含中央银行,中将统一使用“政府部门”的提法予以表述)、金融部门(主要指区域内金融体系)、企业部门(主要指实体经济且包含房地产等)、家户部门(也可称为家庭部门、住户部门或居民部门,将统一使用“家户部门”的提法予以表述)等四个主要部分。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紧密的关联以及金融系统庞大的资金体量,金融部门内部的风险传染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爆发扩散的主要动力来源。当然,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不仅与金融体系自身脆弱和不稳定有关;还同金融体系与企业部门,金融体系与政府部门等交往互动过程中的脆弱机制有关;还同现实区域环境的扭曲或意外冲击有关。
因此,金融风险的传染也不仅仅表现在金融体系内部各机构之间的风险关联;还可能表现为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家户部门,通过债权债务关系向金融体系的风险传导;甚至金融风险可以通过区域之间的关联,跨出区域范围,向区域外溢出。
综上所述,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可以视作金融风险在区域内外各部门间传导、互动与共振的过程与结果。
(1)金融体系内部的互动关联与风险传染。金融机构之间的连接是多元的,既存在通过持有相似的投资组合的资产方面的连接,又存在拥有共同的存款主体的负债方面的连接。
此外,各金融机构面临着共同的宏观与政策环境,在遇到风险事件时也几乎采取同质化的应对措施,在应对外部环境时具有相似的经营风险偏好。以上种种关联关系,使得金融机构尽管各自独立经营,但彼此之间并非相互隔离,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前所述,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的外在方面表现为,机构面临共同的宏观环境与经济政策,机构之间的业务来往以及机构服务重叠的实体经济客户;内在方面表现为,机构资产负债表、市场信息、风险偏好等相互关联。
对于单个机构或金融系统中某类别机构的异质性冲击容易通过这些紧密的关联关系转变成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冲击,从而造成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的扩散传染。首先是同业业务关联,即金融机构之间由于可以开展业务而产生的关联。
在个体视角,若干金融机构业务互相往来过程中可能产生资金损失和风险传导。除此之外,在整体的视角,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在资产端和负债端进行融通、互换、拆借等,因此金融体系可以视为一个机构彼此具有一定贯通性的整体“资金池”。
这种体系内部的贯通与关联使得金融体系整体流动性在机构个体面对温和冲击情况下能够通过机构互助的应对方式而保持稳定。但是,金融风险传染具有“相变特征”,当金融体系内部脆弱累积到一定程度或各类突发冲击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引发机构风险应对的一致性行为(比如迅速抛弃某种资产等)。
机构之间的关联不仅不利于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反而成为风险在机构间的传播渠道,放大金融机构共同风险暴露,并由于机构行为的合成谬误而在传播时加大风险严重程度,最终使得风险传染、风险恶化以及风险集中爆发依序出现。其次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关联传染,即资产负债表的链式反应。
作为资金中介,金融机构的融资来源和融资对象均会彼此产生关联和重叠,这种机构间关联程度越大,金融机构互动影响越多,风险对金融中介的资产负债两端的风险溢出也越大,金融体系中链式反应越容易传导和放大;这种关联程度越复杂,面对冲击时金融系统所面临的压力会越大,风险问题会越具不确定性。
第三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非理性行为的传导扩散,即机构面对投资者群体的合成谬误。在极端情况下,某金融机构受到负面冲击后会降低投资者对其信心,从而引发投资者提前提款、中止合约等规避风险行为。
其他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辨别风险是出于个别机构还是整个金融体系,只能出于“理性行为”中止他们与不同金融机构的合约,从而引发羊群行为冲击扩散。
在目前基础通信发达,个体投资者之间“信息杠杆”得以强化的条件下,这种行为模仿会快速扩大受到影响的机构范围。第四是通过机构风险偏好传染,即金融机构共同情绪变化所引起的风险传导。
当宏观经济形势、监管政策、市场状况等发生变化时,金融机构由过去集体亢奋的交易状态转向集体保守,这种情绪的传染导致交易行为联动。当机构主体风险偏好发生集体性变化时,将会产生巨大的同向冲击,这种冲击有可能进一步加深悲观情绪在市场主体中的蔓延,从而使得风险伴随情绪传染而进一步扩散。
第五是共同宏观与政策环境面对通道。区域内金融机构面临共同的实体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当实体经济基础面或政府政策取向发生变化时,金融机构由于具有类似的发展战略和风控机制。
因此通常做出相似的行为予以应对,这种由于共同环境而催生的机构行为若过于一致,将导致“对手盘”消失,从而使得金融波动被以更大的范围放大,金融风险在共同环境下传染。
(2)政府部门的金融关联与风险传染。地方政府融资推动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导致其债务规模持续攀升,财政偿债能力面临压力。预算与信贷的双重软约束的叠加,加剧政府部门风险对金融体系的传导。
首先,地方政府债务是金融机构中占比较高的一项资产,债务增长增加金融体系风险,债务违约将导致金融体系资产恶化,财政风险直接向金融风险传导。其次,地方政府信用是区域信用的标杆基础与压舱石,金融机构对区域内一般企业信用评级通常会结合当地政府信用作为参考。
一旦政府部门出现信用松动,将会基于风险偏好和情绪传染等渠道,大范围动摇区域信用体系,对金融稳定造成较大冲击。最后,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项目存在风险。这类项目通常带有“银政合作”性质,分布在公益类或准公益类领域,具有较长的工程建设和成本回收久期。
因此资金使用上存在较多的短借长贷、短贷长用等期限错配现象,甚至一些地方出于维系债务短期安全动机违规挪用资金。当监管环境收紧或信用周期回落时,项目违约风险容易向金融体系传导。
(3)企业部门的金融关联与风险传染企业部门的金融风险冲击传导主要是基于企业违约和资产泡沫等渠道。
首先是企业直接违约。企业部门在经营中,出于融资需求和结算便利等目的,与金融机构产生股权、债权往来关系。当经营环境与情势发生变化,出现项目现金流不足、企业资金链断裂、公司股权缩水等情况时,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的直接或间接融资就面临无法收回或按预期值兑现风险。
此时除了单笔业务损失外,还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紧缩与企业经营进一步恶化的负循环反馈,甚至造成区域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影响其他原本正常的企业金融互动和存量资产质量,进一步推动风险扩散。其次是担保链条违约。部分关联企业由于个体融资困难,倾向采用担保圈、担保链等形式,通过开展“信用互助”向金融机构融资。
这种机制也是金融风险传染扩散的重要渠道。金融担保圈通常涉及金额较大,圈内企业间存在经营和信用上的关联,当某一节点出现资金链断裂时,如果其他节点无法吸收冲击,即有效代偿,则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全链条风险反馈传导至金融体系。最后是企业部门资产泡沫问题。
除上述融资违约相关传导,在企业部门中还存在资产泡沫的金融关联问题。建筑业、房地产业是企业部门中金融资源占据最多、影响力最大,且上下游关联众多的行业,在区域金融稳定中位置重要。
结语
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行业企业在银行的借贷资金将难以偿还,上下游关联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偿债能力也会受到冲击,企业部门风险可能负反馈循环向金融体系传导,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