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大机 >> 放大机资源 >> 从延安出发第三期致敬薪火相传的南泥
本文转自:生活日报
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推出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节目自5月23日起在央视综艺频道开播以来,获得广泛赞誉。前两期相关内容荣登全网热榜话题60余个,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1亿次,相关热搜话题累计阅读量达8.9亿次,总曝光量超35亿人次。
6月5日,《从延安出发》迎来第三期。本期节目聚焦延安电影团拍摄于年的纪录电影《南泥湾》(原名《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讲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节目中,青年演员刘昊然带着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追问,穿行于八十年历史光影,和93岁的老一辈艺术家田华展开“时光对话”,并在探寻交响芭蕾《山河》、原创歌剧《命运》、舞蹈诗画作品《国色》、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等新时代精品的幕后故事中,感受南泥湾精神如何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成为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源泉。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点燃他们内心的是什么?这些光影又是如何记录下来的?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这是本期节目中刘昊然发出的追问。老一辈艺术家田华翻开《吴印咸摄影集》,并结合影视化戏剧《南泥湾》,向刘昊然深情讲述延安电影团的前辈们记录“南泥湾精神”的故事。
“越是条件不好,越是困难,他们的干劲就越足”,“在延安,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信念和决心!”田华说。19岁在上海美专求学时,吴印咸买来旧的照相机学摄影,他把床底当暗房,爬进去冲底版,自嘲是“蛙式”摄影;38岁时,为了抗战救国,吴印咸投身延安;年,吴印咸负责延安电影团的摄影工作,在没有拷贝机、没有洗片机、没有放大机等关键设备的创作条件下,他用“土办法”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袁牧之、徐肖冰、钱筱璋等同事一起通过电影鼓舞军民自力更生;年,吴印咸离开延安,带领延安电影团奔赴东北,参与创建东北电影制片厂,这里也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虽然我当时没到延安,但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场面传到了我们根据地,我们演的戏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的!”回忆起吴印咸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合作电影《白毛女》的难忘记忆,田华一度热泪盈眶,难掩思念之情:“吴印咸老师,我想你啊。”
老一辈的“南泥湾精神”从何而来?田华告诉刘昊然:“虽然那时物质上匮乏,但我们的信念是坚定的,我们坚信新中国一定会到来。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不怕吃苦,把这个苦啊都会变成甜,我们就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出了南泥湾的奇迹,从来没有退却过。”
“那个时候拍电影太不容易了,跟那时候相比,我们真的很幸福”,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刘昊然从老一辈直击人心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南泥湾精神”给予老一辈源源不断地向前进的力量,他对田华说:“我们希望能像你们一样,继续传承这种‘南泥湾精神’,不管在什么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依然要大胆往前走!”
本期《从延安出发》在深情回望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峥嵘记忆的同时,精心选取并精编呈现了交响芭蕾《山河》、原创歌剧《命运》、舞蹈诗画《国色》、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等新时代文艺作品。
原创交响芭蕾《山河》讲述了两年前武汉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建设奇迹的故事。在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看来,《山河》其实是《南泥湾》的一种延续,它们所致敬的都是平凡人创造的奇迹,“南泥湾的奇迹所感召下,延安电影团在党的领导下摄制了《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和战斗热情;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者,用舞蹈来创造我们内心的致敬和感受,在‘两神山’建设奇迹面前,用芭蕾舞去述说这样的奇迹。”
原创歌剧《命运》中,鲁镇绣娘赵晓云在引领家乡人民致富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造青山绿水美好家园,成为一名“大地绣娘”。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表示:“南泥湾的大生产用纺车编织出陕北好江南,《命运》的女主人公用针线绣出了锦绣江南。我们脚下的青山绿水,是我们通过开拓进取去守护的。”
在电视剧《谷文昌》中饰演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的刘佩琦,对谷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钦佩不已:“他用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推动植树事业发展,没有他的坚持,就没有现在的宝岛绿洲。”
今天,文艺工作者们不仅在用艺术传承历久弥新的“南泥湾精神”,也努力在创作中脚踏实地地践行着这一光荣的传统。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分享了《国色》用短时间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的幕后故事,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积极发扬先辈“自力更生,开拓奋进”的理念,不断激发艺术创作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