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机

金融杠杆的三分毒性

发布时间:2023/1/30 19:21:18   

01是药三分毒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憧憬羡慕“空手套白狼”的手段高明,可往往丰厚利润蒙蔽了双眼,选择性忽略背后的风险。

杠杆本身个好东西,现在的住房按揭贷款就是最大众最普遍的杠杆使用案例。坏就坏在,很多人一旦尝到了杠杆的甜头,就上瘾了,老想着复制传奇,最终带了的坏结果却是自己根本无法收场的。

杠杆这玩意很好理解,无非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资金的结构化安排:

如果我有十万块钱的本金拿去放贷,10%的年利率,一年收益就是一万;若是我自己只出五万,再去借五万,成本是年利率5%,一共十万,放贷出去的收益是年利率10%,这样一年五万就能赚元,收益率从10%上升至15%;极端点,我只出1万,剩余九万全是借来的,收益率就是55%;更极端点,一分钱不出,十万块钱全是借的,这就相当于我一分钱不掏,一年净赚块钱。(典型的玩股票配资的套路)

投入成为为0,收益无限,妥妥的空手套白狼。这么看来,加杠杆确实是个好东西。

可是药三分毒,纵观金融史和经济史,实践证明,但凡杠杆加到极致的、滥用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下场。

02难有好下场

杠杆最大的好处是放大你的盈利,但这同时也是他最大的缺点,放大你的亏损。

你拿自己的十万块钱去放贷、去炒股,亏了都是自己的钱,最起码没有外债负担。如果你是拿自己的一万外加借来的九万去放贷、去配资炒股,一旦本金收不回来,你不但亏了自己的一万,还要背上九万的外债,成本是5%的年利率。

若真是你没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或者现金都被你拿去干别的了,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对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空手套白狼,是真香。一夜回到解放前,速度也是真的快。

这也是我们日常理财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金融机构的客户经理往往只告诉你他有什么好处;你看谁谁谁都这么干的,都挣了大钱了;XXX担保的,股东是guoqi、yangqi,怎么可能违约跑路.....

可万事就怕个万一,不要觉得最坏的事情不会发生,往往最意想不到的事,最容易发生。最后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年股灾千股跌停、中行原油宝、招行钱端、信托暴雷、地方债风险居高不下......之前认为各种不可能暴雷、不可能违约的,该雷的雷,该违约的违约。不光小散户,甚至很多大机构被深埋其中。

之后,这个世界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大家日子照过,并没有什么世界末日。世界很残酷,并没有我们想象、规划、计划中的美好。

对一项金融工具的使用,明确它的缺点和眼馋它的优点同样重要。好处是什么?适宜哪些场景使用?坏处是什么?最坏的结果、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暴雷?

对金融产品的所有的认知都是来源于销售的一张嘴岂不愚蠢。

有几个卖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经理会告诉你可能会亏哟!各种明示、暗示告诉你,不可能亏的,但绝不会把“保本保收益”五个大字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一旦亏了,按合同办事。

另外,利用杠杆,除了考虑成本对本金的侵蚀,流动性也是很容易逼死人的呀!

配资炒股,套牢了大不了割肉把股票卖了。如果你玩的是首付贷,你以为你的资金安排很缜密,可风险更大。

一般的住房按揭是以三成首付买个全款的房子。

一旦房子下跌超过20%,这就意味着若以房子现在的市场价值卖出,还不够你还银行贷款的呢。你未来辛辛苦苦二三十年所以的努力都可能再还一个比房价还高的贷款;可你要是把房子卖了,意味着你不但房子没了,还凭白背了一身债。

又有谁给你打的包票说房价只涨不跌?老业主打砸售楼处的新闻又不是没有。可见,住房按揭本身就有风险,可你要是连着三成的首付都是借来的,那风险通收益同样是成倍数扩大的。

房抵贷、车抵贷都是短期贷款,最长一年,每次到期都要走个过桥。从别的地方拆解个两三百万还了银行贷款之后,再向银行申请贷款,一来一回就是几个星期,再加上利息成本十几万。

一旦某个链条出现问题,会导致你整个体系的崩塌。

银行贷款政策年年变,怎么保证一年过后,银行还会贷款给你?稍有风吹草动,想要贱卖房子出手,人家一打听你要死了,拖一拖,拼命砍价。若是房子挂牌个两三年,再加上利息成本,估计到最后连渣渣都不剩。

最后很有可能陷入拆东墙补西墙,以贷养贷、结果墙上的洞越补越大的死循环之中。

校园分期、消费分期、大宗商品、供应链融资,蓝领贷款、培训贷、佳丽贷、刷单贷......其实与首付贷、配资炒股本质无二。

03为什么高喊宏观去杠杆

加不加杠杆,虽说是空手套白狼,不可持续的投机行为,牛逼的逮住机会玩两把,狠人坚信“胆大骑龙骑虎”一直玩起,不惧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这都是企业或个人的自愿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最近几年监管不光喊话宏观去杠杆,甚至直接把12家头部房企叫去,给负债率划出“三道红杠”,是不是有点裁判员下场踢球的赶脚呢?

还不是现在的高杠杆爆破力在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加持下,太容易规模化,杀伤力太惊人。

放高利贷、空手套白狼的高杠杆游戏自古有之。玩的好,你就成为的商业传奇,业界美谈。玩瞎了,死了就死了,不会连累一大片。

监管的目的是防范系统风险,在遏制住大风险的前提下,留点小缺口、缓冲地带无伤大雅,给金融创新留口喘气的空间。

P2P暴雷、现金贷套路贷屠刀下造就的大批金融难民充分证明,之前民间散落的、碎片化的金融需求,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标准化,规模得到迅速爆发和集中,使监管不得不下场指挥。

因为一旦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暴雷的公司,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和群体事件,到时候擦屁股的还是政府,成本更高,而且还会透支政府公信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127.html
------分隔线----------------------------